学校多部作品获评第五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

西政网讯  (记者  安鑫 通讯员 廖姝媛)近日,第五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表彰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公布了第五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名单,并向获奖个人颁奖,被表彰著作论文类55项、研究报告类6项。其中,著作论文类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28项;研究报告类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付子堂教授参与编写的著作《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荣获特等奖,民商法学院谭启平教授的论文《非法人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困局及其破解》、法学院丁宝同教授的著作《民事公益侵害阻断程序研究》荣获二等奖,民商法学院黄汇教授的论文《商标使用地域性原理的理解立场及适用逻辑》荣获三等奖,此外,张晓君教授、宋云博教授、朱颖教授共同参与的研究报告获二等奖。

据悉,“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是经中央认可、中国法学会设立的最高学术成果奖项,以往是每3年评选1次,从本届开始,每五年评选一次,在我国法学法律界享有广泛的影响。该奖项自2007年创办以来,已成功进行了五届评选。本届评选于2022年8月启动,参选作品是在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公开出版或发表的法学专著、论文、教材以及相关研究报告等。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著作,付子堂教授参与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

95e54dbb12563a4676af1a02eb34ed9.jpg

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阐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由中央宣传部、中国法学会组织编写,付子堂教授作为编写组主要成员参与该教材编写。该教材由“绪论+三编”构成,共20章,近27万字,阐释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色、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核心要义、科学方法、实践要求,全面反映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该教材坚持忠实于原著、原文、原意,坚持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是高校法学类专业学生系统学习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点教材。该教材不仅有助于开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这门课程,还有利于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法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法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该教材的编写做出肯定性批示。该教材于2023年5月获中国法学会颁发的第五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

付子堂个人简介:

D965C083EAC36FC14A4304F195FD6AF3.jpg

付子堂,男,汉族,1965年生,河南南阳新野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后,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权威报刊与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和主研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法学教材、专著、辞书等60余部。主编的高等学校法学核心课程教材《法理学初阶》《法理学进阶》和《法理学高阶》,构成“法理学三部曲”,在法理学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形式方面进行了许多新的探讨,结合社会现实探索法理学的创新,是“法之理在法外”之理论命题和“应用法理学”之主张的一种初步尝试,已多次重印再版。

《非法人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困局及其破解》论文,民商法学院谭启平教授著,发表于《法学研究》2020年第6期

谭启平.png

该论文成果以民法典中“非法人组织”与现行立法中“其他组织”的相互关系与规范使用为研究对象。在详细考察非法人组织与其他组织关系现状的基础上,分别就“区分论”和“同一论”两种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并在证成“同一论”后提出非法人组织与其他组织的概念使用建议,从而实现法秩序中第三类民事主体概念的精确、规范和统一。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非法人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困惑。在全面梳理现行立法、系统分析既有研究、广泛搜集司法案例的基础上得出,非法人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晰,不仅在立法上未能形成统一的使用规范,在理论研究与司法实务中更是认识不一,甚至缺乏逻辑一致性和统一性。亟待在科学分析基础上厘清二者关系,为未来立法运用与司法适用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第二部分,“区分论”抑或“同一论”:两种解释路径辨正。通过深入的解释论分析得出,非法人组织与其他组织区分论选择了错误的解释基点、解释方法单一、不当地割裂了民事主体与民事诉讼主体的关联关系,于理论上无益,于实践中有弊。无论基于体系、历史还是目的解释,非法人组织与其他组织均属于同一概念,均指称自然人、法人之外的第三类民事主体。此种解释路径不仅有助于厘清非法人组织与其他组织的相互关系,实现法体系中第三类民事主体概念的有机统一,还有助于非法人组织制度“权益保护”与“规范管理”双重目的的顺利实现。 第三部分,“同一论”下非法人组织与其他组织的概念规范之道。从立法论视角就两个概念的规范使用展开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立法修改和清理建议,从而实现法律体系中第三类民事主体概念的融贯统一与规范使用。对于主体意义上的其他组织,为实现立法概念的科学统一,有必要通过打包修法方式将其统一修改为非法人组织。

论文成果发表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孙宪忠教授高度认可本文的研究结论,在参考和借鉴论文成果核心观点基础上,形成并向全国人大领衔提出“关于依据我国《民法典》总则编第四章非法人组织的规定对我国现行法律中其他组织的概念规定进行专项清理的议案”(联名提出该议案的还有贺恒扬、马善祥、韩德云等29名全国人大代表)。该议案受到全国人大的高度重视,并被列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代表议案摘报(第236号)。

谭启平个人简介:

谭启平老师个人照.jpg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民法教研室(研究室)主任;西南政法大学《民法学》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国家线下一流课程负责人;全国普法办“八五”普法民法典讲师团成员。担任的主要学术和社会兼职职务有: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民商法学)、重庆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重庆西南政法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等。获得的主要荣誉和称号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二届“重庆市十大法治人物”等。

《民事公益侵害阻断程序研究》著作,法学院丁宝同教授著,商务印书馆2020年6月出版

丁宝同.png

该作首先回溯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渊源、立法创制和司法展开以揭示其发展进路危机,追踪典型案例提炼其实践运行规律。继而立足民事诉讼公益价值的二元区分,解读群体诉讼的“集合性公益”属性,就“纯粹性公益”的制度承载提出“民事公益侵害阻断程序”的立法命题。进而搭建“群体诉讼+民事公益侵害阻断程序”的制度框架,并勾勒“民事公益侵害阻断程序”的先决要素和立法体例。最后对于未来“民事公益侵害阻断程序”的立法构建,提出“四位一体”的制度模式,搭建“统一性程序规则体系”。该作曾入选《西南政法大学学术文库(青年篇)》,其与多项析出成果引发学术界热议和实务界关注,尤其是所提出之“民事公益侵害阻断程序”的制度概念和“民事公益诉讼程序统合”的立法命题,就我国公益诉讼未来发展引领达成一些学术共识,同时也提出一些有待于系统化研究的深层问题。针对该项研究主题,作者曾经两次于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主题报告。

丁宝同个人简介:

4965e8aa24cd088159a036bcc823ee0.jpg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CSC资助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高级访问学者,入选教育部、中共中央政法委“双千计划”,兼任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及家事与非讼程序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从事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和教学,主研既判力、审判程序、证据、强制执行、公益诉讼、家事程序、非讼程序等多个领域。先后出版专著三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编写教材十余部,担任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核心成员、重庆市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核心成员,主讲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重庆市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六项。

《商标使用地域性原理的理解立场及适用逻辑》论文,民商法学院黄汇教授著,发表于《中国法学》2019年第5期

黄汇.jpg

该文运用知识产权法学和国际法学、法理学、实证探讨相融合的方法,从中国问题出发,重点研究了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地域性原理的基本立足点、基本理论及其价值构造,并得出商标法领域在遵循地域性原理一般理论的大前提下,应区分商标的在先使用、注册维持使用和侵权使用制度目标之差异,结合商标使用的不同形态和每种形态下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目标之不同,对地域性原理进行语境化和本土化的辩证解读与科学适用,文章在澄清和反思了当下诸多理论误区的同时,指出了对商标使用地域性原理适用的科学之道,在利于促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国家主权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为统一商标使用地域性案件的司法裁判标准提供理论和规范指引。

黄汇个人简介:

a486b7118faf0a4fe789ce49859b2ef.jpg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新科技法治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知识产权保护与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领衔专家。中国科技法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版权局国际版权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现代法学》副主编,校学术评价委员会委员。现已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在《中国法学》、《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以及日本北海道大学主办的《知的财产法政策学研究》等国内外刊物上共计发表论文60余篇,学术成果曾获“钱端升法学成果奖”、“方德法治研究奖”、“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奖”、“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等荣誉奖励。

张晓君个人简介:

张晓君,云南永德县人,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法学科负责人,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秘书长、司法部国际法咨询委员会专家、最高人民法院涉外商事海事审判专家库专家、司法部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库律师。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备案中心、最高人民法院东盟法律研究基地及重庆市重点人文社科基地等负责人。重庆市巴渝学者。

宋云博个人简介:

宋云博,法学博士、博士后,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教授,首批“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区域国别学院)副秘书长、研究员;主要从事“一带一路”区域与国别经贸投资法、涉外法治和海外利益保护规则理论与实践研习,已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6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8项,被采纳智库报告20余篇等。

朱颖个人简介:

朱颖,男,1980年12月,湖南湘潭人。中国致公党党员。现为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美国国家观念与当代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权研究会智库专家成员(2019),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骨干专家(2020),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会国际组织后备人才(2020),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特别专家机制候选人(2016、2019),“四个一批”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