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新华日报》移渝发刊85周年,专家学者汇聚重庆为红岩精神传承献计

10月21日,纪念《新华日报》移渝发刊85周年暨第一届红岩精神与《新华日报》学术研讨会在重庆红岩干部学院举行。这是学界第一次将红岩精神、《新华日报》这两个重大科学命题并题研讨,有开创性意义。

▲研讨会现场。通讯员 钱玥宇 摄

研讨会由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新华报业传媒集团、重庆史研究会主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新闻院系、文博单位、媒体机构等的60余名专家学者汇聚重庆,纪念《新华日报》移渝发刊85周年,深入研讨红岩精神与《新华日报》的关系,为新时代红岩精神传承弘扬贡献智慧和力量。

“《新华日报》是一座值得深研细读的红岩精神宝库”

“今后深愿与读者诸君及全国同胞共同一致地继续为巩固国内团结而努力,务使我们民族团结得比铁更坚,比钢更固,比任何铜墙铁壁更牢不可破。”1938年10月25日,《新华日报》在社论《本报移渝发刊》中写道。

这一天,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全国性的政治机关报,《新华日报》移渝发刊,由此和重庆结下深厚情缘。

▲红岩革命纪念馆中展出的《新华日报》印刷机。记者 赵迎昭 摄

《新华日报》创办历程堪称曲折艰难。这份光荣的党报最初萌芽于南京,但由于顽固派的阻挠及战争形势的变化,报纸最终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后,《新华日报》转移到重庆出版,一直坚持到1947年2月28日。

在重庆8年多的岁月里,新华报人展开了艰苦卓绝又功勋卓著的斗争实践,使这张党报成为全国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一面旗帜,被人民群众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新华日报》“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一样,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

“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由此被评价为我国无产阶级办报事业臻于成熟的标志,在近现代报刊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研讨会开幕式上,新华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钱丽萍说,1949年4月30日,《新华日报》在南京恢复出版,后成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

▲新华日报社向西南政法大学赠送“新华记忆”丛书。左为新华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钱丽萍,右为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赵骏。通讯员 钱玥宇 摄

我们可以从《新华日报》历史中汲取怎样的营养?

“《新华日报》是一座值得深入发掘、深研细读的红岩精神宝库。”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教授表示,历史学界、新闻史学界的任务,就是打开这座宝库,进一步深化和推进红岩精神研究,深化和推进对中国共产党新闻史的研究,为全社会弘扬红岩精神,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提供学理支撑。

为新时代党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重要历史借鉴

在研讨会主旨发言,以及“红岩精神与《新华日报》的历史传承”“红岩精神与《新华日报》的时代使命”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新闻史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邓绍根教授介绍,1947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创刊九周年之际发表编辑部文章《检讨与勉励》。在这篇文章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党的新闻史上提出了党性、人民性的“统一论”,即“新华日报的党性和它的人民性是一致的”,“新华日报的最高的党性,就是它应该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呼吸和感情、思想和行动”。

“我们有一个理想,就是做到读者们都替本报写文章,凡是看本报的人,都是给本报写文章的人。”《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创刊号四版上《我们的信箱》,亮出了《新华日报》开门办报的理念。其所设立的“读者信箱”,专门刊登读者来信。

让专家印象深刻的是,《新华日报》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和国统区其他新闻机构截然不同的政治定位和新闻理念,始终站在人民这一边,聚焦民生关切,推出大量反映人民疾苦的评论和报道。

《传媒观察》主编赵允芳说,为了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解决群众问题,《新华日报》多次进行读者意见调查。仅1945年的一次意见的征集,就持续了长达3个月的时间,编辑部平均每天收到四五十封读者来信,“《新华日报》由此成为沟通我们党和国统区群众的一座桥梁,为新时代党报密切联系群众,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重庆日报·思想周刊》执行主编侯金亮也对《新华日报》“读者信箱”进行了研究。

据统计,自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新华日报》刊载读者来信共计679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个人烦恼、失业、婚姻等各方面,如《一个职业青年的呼唤》《升学的苦闷》等。《新华日报》编辑对这些问题予以真诚的建议和指导,切实解决青年群体生活境遇中的各种“苦闷”。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蔡斐(左)向《传媒观察》杂志赠送1952年《新华日报》订报收据。通讯员 钱玥宇 摄

当下,如何打通党的创新理论到达青年群体的“最后一公里”?《新华日报》的做法给侯金亮带来很大启发。

“回应青年真正关切,要以青年所能接受的语态、方式,倾听青年心声,反映青年诉求,解决青年实际难题,并潜移默化影响青年。此外,还要吸引青年群体加入到理论宣传实践中来,增强理论宣传说服力和号召力。”侯金亮说,2022年,重庆日报创新推出理论视频栏目“理响青年”,让更多青年成为“学”的主角、“讲”的主力、“听”的主体,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理论传播青年化视频化的新路子。

在党史宝库中寻找有效研究对象,让历史成为最好的教科书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刘明洋的经验是,推动红色新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构红色新闻文化的育人体系,“用红色新闻文化丰富课程思政内容,规划建设红色新闻文化系列课程,打造红色新闻文化优秀教学成果。”

“在近30年的办学过程中,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指引,而且还注重守正创新,从重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新华日报》等党史宝库中寻找有效的研究对象,让历史成为最好的教科书。”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赵骏说,西南政法大学和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共建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就是一项有意义的探索。

▲红岩革命纪念馆中展出的《新华日报》期刊查询系统。记者 赵迎昭 摄

西南政法大学和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如何展开合作呢?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李珮说,双方将从5个方面进行合作:联合开展“《新华日报》文丛第一卷”20册编辑工作、共建《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共建《新华日报》系列微视频库、共建《新华日报》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研究中心、合作开展学生实习活动和学术研究。

▲西南政法大学和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共建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通讯员 钱玥宇 摄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重庆红岩精神研究会会长雷莹表示,目前,为了进一步推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不断丰富重庆红色旅游内涵,扩大重庆红色旅游品牌的影响力,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正努力打造“红色三岩”,增设《新华日报》总馆旧址陈列馆,实施红岩精神传承弘扬工程。今后,希望与各方一道,在《新华日报》研究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领域进一步深度合作,共同为新时代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等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