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编者按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出版发行。这部重要著作生动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党和人民应变局、开新局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大政治任务。为此,重庆日报近期组织专家学者撰写了系列理论文章,现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樊伟

深刻认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方法论意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16专题“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阐明了发展与安全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我国安全发展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深刻认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方法论意义,提高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抓好“两件大事”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

坚持“两点论”,突出“重点论”,以辩证思维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要坚持“两点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既要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善于运用发展成果来夯实国家安全的基础;又要全面提高国家安全工作能力和水平,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另一方面,要突出“重点论”,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要切实把安全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做好安全稳定各项工作,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总结经验,把握规律,以历史思维厚植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实践基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和安全,把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紧紧抓在手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性地提出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理论,并把它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加强“四史”学习,深刻总结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历史经验,切实把握发展和安全合则兴、离则弱、悖则亡的历史规律,认清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任务,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各项工作。

科学谋划,赢得主动,以战略思维引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正确方向。当前,从外部环境看,我国面临世纪疫情、逆全球化、非传统安全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挑战,安全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错综复杂。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坚持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内部环境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要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维护国家安全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文学平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时代精华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11专题“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集中展现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原创性概念、判断、范畴和理论,全面阐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法治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时代之问、因应了时代之变、开拓了时代新路,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时代精华。

习近平法治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时代之问。回答好时代之问是时代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根本立场”“正确道路”“首要任务”“时代使命”“总抓手”“工作布局”等方面系统回答了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法治思想创造性地因应了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时代之变。回答时代之问必然因应时代之变。从国内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然开启,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从国际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制度、规则、法律之争。国际大变局和国内发展新格局的时代之变,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创造性地开拓了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时代新路。习近平法治思想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规律,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汲取了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科学地处理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等重大问题上展现出的立场特别鲜明、意志特别坚定,开拓了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时代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