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校园欺凌,如何保护孩子?记者采访有关专家→

屏幕截图 2024-03-22 162025.png

近日,河北邯郸未成年人遇害事件持续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此次案件中,校园欺凌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哪些行为可以定义为校园欺凌?孩子如果遇到校园欺凌,该怎么保护自己?连日来,带着广大家长、学生关心的话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校、高校法学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

聘任法治副校长、开设情绪生活课程、设立行为规范……多种形式防止校园欺凌发生

“大家私底下有没有给其他同学起过外号?”近日,在万盛经开区溱州中学举行的法治小课堂上,万东镇司法所所长仝西江刚一抛出这一问题,同学们就乐了,“有有有,大脑壳、瘦猴儿、胖子、四眼田鸡……”答案五花八门。

“那你们有没有曾经孤立过某个同学?”仝西江又接着问,同学们你瞧瞧我,我瞧瞧你,没人吱声。

“你们知道吗?这些都属于校园欺凌。”仝西江解释说。顿时,台下的同学们不禁面面相觑,脸上露出震惊的神情。

仝西江为啥会去学校“上课”?因为他还有一个身份——溱州中学法治副校长。

据了解,按照教育部制定颁布的《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法治副校长是指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推荐或者委派,经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聘任,在学校兼任副校长职务,协助开展有关工作的人员。防治校园欺凌正是法治副校长的重要职责之一。

来自市教委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中小学已有法治副校长3742名、法治辅导员939名,实现了法治副校长配备率100%全覆盖。

除了法治副校长,近年来,“莎姐”检察官、小公民法律课堂宣讲团等也纷纷走进大中小学校开展宣讲,深入浅出地讲解校园欺凌的危害与防范。

不仅如此,学校还拓宽多种渠道,联手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

“我们学校还成立了由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学科教师等组成的专属校园110辅助小组,为入校时就存在个性化心理问题的孩子提供支持与帮助,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重庆谢家湾学校有关负责人介绍,为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学校十分注重孩子每日情绪体验,系统性开设情绪生活课程,每个班级选配情绪生活小助手,积极关注情绪遇到问题的同学。

1711007967483_0.710960960570026.jpeg

▲重庆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在给孩子们上情绪生活课。受访者供图

两江新区云锦小学根据不同年级特点,设立了详细的行为规范和干预措施,如发生推碰他人、投掷物品、吐唾沫、取外号等不良行为,会视情节做出勒令停止、给予教育等措施。同时,该校还设置校长信箱,在公示栏公示校长电话,以便学生们在遭遇或目睹欺凌行为时能够及时寻求帮助。

在溱州中学,除了定期开设法治课堂,学校每学年还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对具有暴力倾向、自卑怯懦性格等心理特点的孩子进行干预。

1710991545931_0.2870729521705513.png

▲万盛经开区溱州中学召开2024年春季“莎姐守未”专项行动之防欺凌防性侵工作布置会。受访者供图

父母应多关注孩子情绪变化,遇到校园欺凌要摒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思维

“防治校园欺凌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简单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等法律即可一蹴而就解决的问题。”重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民商法学博士谢潇提出,防治校园欺凌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团结起来一起应对,才能够有效预防和处理。

同是一名家长的谢潇赞成家长进行“勇气式教育”,作为父母,应当理直气壮地教育孩子,要有勇敢反抗不法行为的勇气。在遭遇欺凌时,应当及时向老师、父母以及其他力量例如警察、学校保安、路人等求助。在来不及求助的情况下,未成年人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尽可能地保留受害的证据。

“如何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惩治体系,保障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权利,迫在眉睫!”西南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研究中心主任陈伟教授特别提到,刑罚只是矫治危害行为的一种兜底保障手段,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侧重于危害行为的前端规制,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侧重于危害行为的前端规制,避免低龄未成年人的危害行为进入到刑罚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法治教育,对前期出现的不良苗头进行有效干预,尽力从前端出发,防范悲剧的发生。

在家庭层面,陈伟建议父母应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孩子遭遇校园欺凌的情况。“受到校园欺凌的伤害并不丢人,更不可耻,受害者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保护自身,避免沉默导致的危害结果进一步扩大化。”陈伟说,遇到校园欺凌要摒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思维,鼓励受害者向老师、学校、家长甚至相关国家机关举报,将校园欺凌遏制在萌芽之中。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全市将在加强普及防治学生欺凌知识和反欺凌技能的同时,整合目前已有学校防治校园欺凌的规定,推动将其提升至专项立法。

这些行为可认定为校园欺凌

学生之间,在年龄、身体或者人数上占优势的一方蓄意或者恶意对另一方实施下述行为,或者以其他方式欺压、侮辱另一方,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害或者精神损失的,可以认定为构成欺凌。具体如下:

肢体欺凌: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体或者恐吓威胁的行为。

语言欺凌: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

行为欺凌: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

社交欺凌:恶意排斥、恐吓、威胁、逼迫、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

网络欺凌: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1710992780715_0.5346762962588623.png

知识多一点》》》

如何辨别自己的孩子遭遇校园欺凌和暴力

1、精神恍惚,心不在焉。成绩下滑,学习不在状态。

2、表现出焦虑,易怒,脾气变得暴躁,会出现自伤伤人行为。

3、胆小,沮丧,战栗,做噩梦,看起来沮丧、悲伤甚至试图自杀。

4、身体经常有伤痕,或出现无明确原因的头疼或肚疼。

5、书本或者衣服被撕裂,其他物品丢失、损坏。

6、比原来少话,将自己封闭。

7、携带刀具,可能是为防身。

8、有时索要、甚至是偷窃家里的钱物,撒谎说老师收费或买学习用品。所以家长要在孩子花钱的事上保持警觉,如果孩子这样,可能被同学索要钱财或打游戏充值。

9、不愿上学,或告诉家长不想上学了,找各种理由推迟上学,迟到旷课。家长送孩子到校后,害怕家长离开。

10、拒绝谈论学校里的事情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或闪烁其词。

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1、不做受害者

不携带较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

前往厕所、楼道拐角或者学校附近巷子等校园欺凌多发地时尽量结伴而行。

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理性、平和解决矛盾,不采用过激方式。

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以便在危险的时刻进行自保。

2、不做欺凌者

故意殴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财物、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强制侮辱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

3、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

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适当对被欺凌者表达同情和关心。

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帮助被欺凌者。

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甚至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