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政国际法学院:师生结对走基层 以史为鉴激奋发

国际法师生在“椿芽赋”石刻前合影留念 图/梁钧铠 黎莹 胡子成

春分之际,踏青时节,3月21日上午,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本科2021级党支部、国际公法教研室党支部党员、发展对象与入党积极分子34人在党支部书记胡绵娓、刘畅的组织带领下,奔赴合川区铜溪镇皂角村香椿产业基地学习考察,与皂角村党总支部共同开展了“校地联建聚合力,知农晓史促成长”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合川区铜溪镇党委副书记张翔、党委组织委员刘欣、党群办主任彭皎一起陪同参观学习。

村支书郑万林介绍香椿培植基地情况

“东风又度满城芳,一树椿芽独蕴香”,红油香椿是铜溪镇的特产,一曲《铜溪椿芽赋》,道尽了香椿集药用、食用、观赏为一身的丰富价值。皂角村党总支书记郑万林介绍说,香椿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村里的老弱妇孺均可种植,同时契合了“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的特点,是真正符合实际且可行的乡村振兴战略。在铜溪镇党委的领导下,皂角村党总支践行了党建统领、强村富民理念,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集体经济“壮起来”,乡村振兴“强起来”,带领村民们积极打造本地最具特色的产业:香椿培植基地,将脱贫致富与农家特色相结合,将传统的乡村种植与新型的乡村旅游模式有机结合。现香椿远销北京、深圳等发达地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乡村旅游经济正在倾力打造。

在考察中,全体党员、发展对象与入党积极分子深刻感受到了过去五年党的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理解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之精神内涵: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正是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有了皂角村的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乡村考察工作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皂角村的致富路充分证明了乡村振兴并非盲目建设,唯有因地制宜,抓关键,才能将乡村振兴事业闯出新天地,才能让人民群众看到光明前景。作为大学生党员,更应走进基层,去感知乡村的变迁,去体会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护国门前缅怀

诗朗诵《钓鱼台 》

群山逶迤,三江合流。屹立于嘉陵江、渠江和涪江交汇之处的钓鱼城宁静而庄严。下午,告别了皂角村,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2021级党支部党员、发展对象与入党积极分子参观了合川区钓鱼城古战场遗址。屹立不倒的古城墙,青霉斑驳的旧台阶,默默述说着那段700多年前拯救半个世界的钓鱼城之战。蒙军大举南下,南宋岌岌可危。王坚等英雄将领以小小的一座城池,前仆后继,抗击蒙古军三十六载。这是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佳话,是不屈抗争的精神,更是精忠报国的决心!青年学子深有所感,纷纷以各自的方式抒发爱国情怀。王昕等四名同学在护国门前朗诵长诗《钓鱼台》;孙骋在钓鱼台前即兴歌唱《过零丁洋》追忆历史;梅玉婷以一曲《如愿》唱尽向往。置身其中,一眼万年,我们感受到的是中华民族不断的根脉,更是我党以民为本之精神的历史呼应。今日,作为青年党员、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更应牢记这坚韧不屈之精神,一心为民之宏愿,积极投身于党为民造福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