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陈司谨:真情帮扶践初心 实干铺就振兴路

image.png

春日的重庆市彭水县善感乡罗兴村,处处一片生机勃勃,焕然一新的景象。山林被绿色浸染,被成片的桃花、李花、油菜花点缀,阳光穿过树枝洒落,日影斑驳。乡村小路四通八达,村民居所整洁美丽,各家庭院错落有致……整洁的村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诉说着它的“蝶变”故事。

如此好景,离不开村民的奋力付出、勤做细耕,更离不开一个个驻村干部的甘于奉献、担当作为,而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彭水县善感乡罗兴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司谨,就是其中之一。

“深入农村,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让村庄环境更好,村民收入更高,生活质量更好。”这是陈司谨时刻铭记的驻村初心。驻村帮扶以来,陈司谨及其驻村工作队带领村民积极发展致富产业,规划夯实基础设施,不断深化乡村治理,一步步勾画出了罗兴村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坚持党建引领 打造党员干部“先锋队”

罗兴村共有住户498户,村民1715人,位于彭水县善感乡,是重庆市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产业基础薄弱,各户情况各有不同,因此如何让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一大难题。

366f024a-0da5-45d2-a4f8-19165a8e5da5.jpg

陈司谨为村民上党课

“村里的发展,仅仅靠村支两委的几个人是不可能的,要充分调动村民尤其是党员的积极性才行。”陈司谨说。为扭转这一局面,陈司谨坚持党建统领,通过成立“党员工作室”,锻造乡村党员“先锋队”,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服务优势。

他走村入户、摸排情况,熟悉村情,常态化开展学习教育;通过主题党课、院坝会、一事一议等方式,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提升党性修养;针对年迈、在家党员,则亲自上门宣讲政策……

此外,陈司谨还充分依托在家党员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方面共建共享的示范作用,团结带领党员为罗兴村的发展贡献先锋模范力量,引导他们在产业发展实践中,更好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如将党员发展为法治宣传示范户,通过“党员工作室”为罗兴村的发展建言献策。

石槽坝到村委会的道路需要进行美化,党员李玖平、李松主动调解污水管网用地纠纷,党员谢长华积极参与清洁环境处置……“自‘党员工作室’成立以来,村里无论大事小事,党员们都冲锋在前,纷纷为村里发展贡献力量,村民们也深受感染,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陈司谨表示。

“班子强,则人心聚。”如今,“党员工作室”已成为带领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而这支党员先锋队,则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骨干队伍,带领着罗兴村逐渐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振兴乡村产业 打好助农增收“组合拳”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刚来罗兴村的陈司谨了解到,村里除了发展起白茶产业、百合产业以及部分养殖大户外,其余均为传统的分散种养殖户,且撂荒地达到3000亩以上。因无统一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存在价格不统一,产品销售不畅等问题。

5fda0bbe-ce30-4250-915a-57011f4a3760.jpg

陈司谨(左)走访调研花椒种植农户

“我们家养了2头猪、20只鸡和10群中蜂,另外还种了一些玉米、荞子、红苕、油菜等农作物。这些除了自己消耗一部分外,其他的都是拿来卖了增加家庭收入的。”村民李如文介绍,但如果没有人来收购时,这些产品就无法卖出去。

走访了解到李如文的困难后,陈司谨积极联系相关单位或个人到李如文家里进行采购,帮助其销售产品价值达5000余元。“其实像李如文这样的情况村里普遍存在,但这种消费帮扶形式肯定是不能长久的。”陈司谨说。

于是,陈司谨积极寻找销售渠道,联系企业链接农户,通过企业带领农户走出品牌、高质量发展之路。例如对接相关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形成专业合作社,以农户为产业基地,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为市场前端组建合作社,形成“农户+企业”的模式,保证其产品品质和销路,稳步增加农户收入。目前,已成功联系重庆恒善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接村里农产品销售,联系到重庆红蜻蜓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油菜种植对接。

此外,陈司谨还积极协调“监测户+残疾户”推进中蜂养殖场建设,推动成立罗兴村中蜂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村集体产业规模。同时,还带领村支两委和村民到重庆潼南区宝龙镇油菜基地、本县的芦塘乡妙颜牛肉养殖基地进行考察,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最终,在陈司谨及其驻村队伍的努力下,罗兴村集体经济在2023年实现突破性发展,总收入达到23万元,白茶产业联农带农(土地流转、种植和管护务工)收入约40余万元,并协助推动发展200亩白茶集体产业。

“村民们收入提高了,精神面貌也改善了。”陈司谨表示,如今,村民更加积极主动融入村集体产业建设发展中,热情也更加高涨了。

定制村规民约 探索乡村善治“新路径”

“护国家、为公益,孝父母、敬夫妻……共发展、富罗兴。”走进罗兴村村委会,可以看到宣传栏目上张贴着一张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三字版”村规民约。这是陈司谨与村民们一起制定的一份属于罗兴村的村规民约。

“罗兴村总体上是一个和谐文明的村、乡风淳朴的村,但还普遍存在法律知识缺乏,邻里土地林地房屋相邻纠纷较多等问题。”陈司谨说,自己刚到罗兴村后,通过了解村情民情后,发现村民还存在一些不和谐、不规范等情况,于是就想着要将这种状况彻底改变掉。

陈司谨首先与村支两委沟通,了解到原来乡里发过全乡村规民约。“我找到原来的村规民约,一看就像法律条文一样,多得让人看不过来,也记不住。”陈司谨表示,自己当即便想着要通过制定一版易记易懂的“三字版”村规民约,让乡亲们在邻里关系、兄弟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方面能有所改变。

于是,陈司谨根据乡村治理要求,并结合罗兴村实际,制定了“三字版”村规民约征求意见稿,在村支两委讨论后,通过各小组召开小组会议,对“三字版”村规民约进行讨论,最终形成了现在可以在全村公开的大家都需要遵守的村规民约。

为了让村规民约深入人心,罗兴村通过微信群、网格员敲门入户发放资料等形式宣传村规民约,引导村民们积极遵守村规民约各项制度。“村规民约通过后至今约4个多月了,实施以来,邻里纠纷、兄弟纠纷、铺张浪费等现象都有所降低。”陈司谨介绍。

936ee892-5ed3-4255-a484-d6ebc8aa3ac5.jpg

陈司谨在院坝会上宣讲法治

此外,陈司谨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协调对接原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校团委,组成宣传工作队多次进村入校开展法律宣传,为村民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普法咨询帮助,针对性地培育指导,为全乡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与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用心服务群众 当好纾困解难“贴心人”

“脚下有多少泥,心中就有多少沉淀的真情。”驻村干部要一户一户摸清情况,才对每一户基本情况和村情民意做到心里有数。

为此,陈司谨没有一刻松懈,他坚持吃住干都在村里,和驻村工作队每周都要开展入户走访。从办公室走进乡间小道,陈司谨更是走进了群众心里,他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不断为群众办好一桩桩一件件“小事”。

脱贫户李某某家里有3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还是上学的年纪。李某某平时靠着做短工挣钱,妻子则在家里干农活,因收入不稳定,家庭经济十分拮据,且二儿子初中刚毕业就没有上学了。

在一次入户走访中,陈司谨发现李家二儿子在家里没有上学,便问道:“你怎么没去读书啊?”小李手里端着饭碗、吃着简单的饭菜,眼里却浸满了泪水,沉默着不说话。“我们没有稳定收入,小的还在读初一,已经没钱再送老二上高中了。”小李的母亲回答。

“你还想不想读书?是想学技术还是读普高?”当陈司谨再次询问时,小李坚定地回答“我想学技术”。

于是,陈司谨便下定决心要帮助小李解决读书的困难。通过与村支书、乡政府宣传委员进行沟通,在乡镇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陈司谨很快获取到了重庆交通技师学院的招生信息。于是,他立刻联系该校相关负责人,并将小李的家庭情况做了沟通。

“该学生满足我们的招生条件,可以入读。”学校负责人表示,只要符合国家规定条件,小李还可以获得相应资助。

da9d5207-4806-4e41-8f20-2c10fbd56bdc.jpg

陈司谨(右二)送小李到学校

最终,在陈司谨和亲人的陪伴下,小李已于2023年10月8日成功入读重庆交通技师学院。同时,学校还安排了勤工俭学岗位,保证了他在学校的基本生活。

解决农户李儒云、李国军饮水问题;解决张继承、李玖成、李久荣、王满成水池无水问题;为脱贫户谢泽明堂屋后墙倒塌提供政策解释与帮助……其实像这样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例子还有很多。“驻村工作就是通过做点力所能及的实事,让村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是乡村振兴的要义。”陈司谨说。

驻村以来,陈司谨和驻村工作队及时收集整理群众身边的大事难事,由以往的群众找上门转变为驻村干部“下沉”找群众,扎实做好群众贴心人,切实打通了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政策深入基层,在罗兴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乡村振兴是一个渐进过程,能够为罗兴村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哪怕只有一点点改变,我也会感到很开心,这样才能对得起乡亲们的期待和厚望。”陈司谨说。走过村里的大街小巷,迈过田间的沟沟坎坎,10个月来的驻村体验,陈司谨心里踏实了很多,驻村帮扶的步子迈得也越来越坚定。(文/张林森 图/彭水县善感乡罗兴村驻村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