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大轩:法治与德治结合,是中国治国理政智慧的新发展

重庆市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龙大轩

2018年03月12日 《重庆时报》09版:

《重庆时报》截图 (图片来源:校新闻中心)

  “要既讲法治又讲德治”。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明确要求。

  今日,实况新闻-重庆时报记者也采访到了重庆市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龙大轩,他认为:“新时代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方略,正是中国数千年治国理政经验智慧的结晶,对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有着悠久的德法合治的传统。自汉代以迄清末,一直是“礼法并用、德主刑辅”。 早在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对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已做出了精辟论述:“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孝道观念的淡漠,赡养费纠纷逐年增加,有的子女往往以“父母经济状况良好”“父母在财产分配上不公”“自己没有工作”等为由,拒绝对父母尽赡养义务。“孝”的概念在当今一些人的心目中似乎早已模糊,更是远离了政治文件与法律文本。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龙大轩认为,我们可以从这些社会现象来进行分析。目前,不赡养父母,就会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所谓民事法律责任,就是父母可以去法院告你,之后通过审理,你要向父母支付赡养费,但到了执行阶段,往往难以得到保证。目前,赡养费纠纷问题,在我国的民事案件当中占比是非常高的,说明法律对孝道的维护力度不足、作用不明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这方面的法律需要做与时俱进的调整改良,才能为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现在老年人有2.7亿,将来会更多,如果传统道德得不到提倡,今后养老将成为一个大的社会问题。

  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矛盾,家庭是无法稳固的。家庭不稳固,社会也难以稳定。在与家庭伦理道德联系最紧密的民法通则、民法总则、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中,多使用“赡养”一类的术语来替代。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孝”的概念,提倡“孝老爱亲”,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发展。因为孝道一词远比赡养一词博大而温馨,不仅包含物质上的赡养,更包括精神层面的敬养。

  结合我自身的教育工作来讲,我认为,要更注重“德”,立德树人。我在培养学生时也会把德行放在首位,之后才是培养学生的才能。如果学生只有才能,没有德行,很可能会出现“依法缺德”的状况,依靠自己的法律知识有恃无恐的干坏事触碰法律底线。所以我认为立德树人才是是教育的根本,还是要以“德”作为宗旨来教育学生。

  “礼法并用”“德主刑辅”思想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新时代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方略,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数千年治国理政经验与智慧的新发展,必将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