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芳华 西政风骨】龙大轩:教育路上的“挑山者” 走进央视《法律讲堂》

2018年6月21日 华龙网:

龙大轩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 6月21日10时10分(杨雪莺)在西南政法大学,有一位“睡龙先生”,也被称作“龙三好”。到底何许人?

  他能让“高冷”的法和史“接上地气”;他人好,学问好,文章写得好;他是龙大轩,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身上带着侠气,有“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气魄,有敢爱敢恨的率真;又有一股绵绵的柔情,和“白日放歌须纵酒”的真性情。同时,他还兼具着西政人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结缘西政

  几经周折圆梦大学,邂逅西政自学法律

  “南阳伏诸葛,山城有睡龙。”龙大轩在自己的法律博客"睡龙先生"里的第一篇文章中写道“吾姓龙,喜睡觉,故号睡龙先生。”然,虽为梦中人,却发醒世语。

  “别人都说岁月如歌,但是我觉得是人生如刀。刀这个东西是越磨越利,而且会长期保持锋芒,你不磨它就钝。” 1965年,龙大轩出生于重庆梁平县一个普通农家。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艰辛让他一直处在被“磨”的状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高考制度还未恢复,那时候的龙大轩上初中。那个年代,书海难乘船,看不到彼岸。他也曾迷茫,找不到方向。

  1977年,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多了一条深刻的分界线。次年夏天,龙大轩带着考大学的坚定信念进入高中。他把西南政法大学作为理想站点,却由于初中落下的课程让他的大学梦遗憾地被“差一点”承包。后来他自学了一年的数学,熬了几百个夜晚,又因为填报志愿时的不自信,让他再度与西南政法大学失之交臂。

  经过七年大学校园生活的磨砺,历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他,于1988年分配到西政工作,主讲《中国法制史》,他自学法律并通过律师资格考试。家境的拮据、微薄的工资让他不得不一边教书一边做点小买卖。

  西政让他邂逅爱情,又因为爱情,他离开西政。后来的几年的时间,他当过法官,办过工厂,甚至担任过外资企业总经理助理等职务,阅历极广。

龙大轩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再回西政

  考取刑法学博士,钻研学术成果累累

  1994年,他从深圳回到重庆,先后在西政的法学研究所、成人教育学院做研究教学工作,也在外面做过兼职律师。

  直至1999年,经济压力减小之后,他关掉印刷厂,停了手机号码,‌‌蛰居家中看书写文章。付出总有回报。经过日以继夜的阅读与思考,他厚积薄发,继而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天地。2003年考取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博士研究生,2005年破格晋升为法学研究员。

  2006年,曾宪义、杨一凡等知名教授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他的博士毕业论文答辩,他成了西南的第一个刑法史学博士。“自己学的东西可以和实践结合起来,‌实践上的东西可以上升到研究中,觉得自己这一套知识体系比较通透了。”经过几年博士阶段的学习和法律实务,让他收获良多,也让他更坚定了自己未来的选择。

  “教书是自己所长,做教授可能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他说话无形之中自带一种凛然气,言辞犀利却不灼人,直接而深刻,又不热衷于说好话、空话和套话。所以他说自己不愿意做官,也不适合做官。不过幸好,不然也许“睡龙先生就不复存在了”。

龙大轩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扎根西政

  睿思以究法理 妙语而传文化 央视开讲《法律讲堂》

  “戎马倥偬,挥手离别,暂别杏坛。”几年之后,当烽烟又起,风云重聚,“侠客”再出山,依然所向无敌。

  博士毕业之后,他再度回到讲台,做起了教育路上的“挑山者”。

  而他的课堂也异常热门。他风趣幽默,气场十足,时而普通话时而重庆话的“双语”教学,时而水浒体时而甄嬛体的自由切换,常常引得全场鼓掌爆笑。在教学方法上,他还独创“三说法”教学方法——“以小说大法、‌‌以今说古法、‌‌以易说难法”。他以故事讲制度,以制度讲文化,以文化讲人性。学生不仅通过各种千奇百怪的案例故事学习到文化知识,而且还能体悟到这位阅历丰富、阅人无数的长辈所传授的“做人之道”。

  “学生最终能走多高飞多远,‌‌不仅仅在于他的才华,更在于他的德行有多好。”‌‌他秉承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德才学识”四个方面的培养。他说:“人应该是通达务实的,既要穷经皓首,也要知人识人。”

  “从两情相悦到洞房花烛,要经历多少道礼仪和手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帅哥和卫美女的爱情故事最终为何以悲剧收场?”2011年,他在央视开讲《法律讲堂》,以妙趣横生的文化解读,融汇古今的思想溯源,让法文化走进了大众视野。

  他说,文化,就是“文而化之”。他讲中华法文化、儒家文化、孝道文化,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和‌‌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七年多来推出了《儒家法文化探秘》、《李斯传奇》、《汉武帝尊儒之谜》《汉武帝用儒之道》、《中华法文化》、《清官文化》、《孝道与法文化》、《中华法治寻踪》等近十个系列,共计百余期节目。他旁征博引,经年累积,也曾带病开讲,在法文化传播路上,他是个“怪人”——怪可爱的人。

  字斟句酌的趣味讲述真正让法走进了老百姓心中。有一回,一位法官接了一个儿子状告母亲的案子,双方争执不下,案子久审不决。于是,有人跟母子俩说:“儿子和亲妈争什么,你们回去看看龙大轩讲的《孝道与法文化》吧。”后来,儿子居然主动撤诉了。

  西政情怀

  多角色担当 多领域贡献

  三十年来,龙大轩用他对脚下这一片土地的深情、对教育事业无限的挚爱,浓墨重彩地书写着生命的芳华。艰苦的研究与教学如同一次次凤凰涅槃,研读、撰稿、思考、修改,念兹在兹,挥汗如雨;朝斯夕斯,不知疲倦。

  经过多年积累,他学术成果丰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并且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八部;还获“重庆市名师”、“重庆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重庆市首届十大法治人物”等诸多奖项。此外,《羌族习惯法》、《道与中国法律传统》、《乡土秩序与民间法律》、《汉代律家与律章句考》的相继问世,使他在中国法史学界被所广泛认可。

  除此之外,他喜欢诗词歌赋,也喜欢诉诸笔端书写杂文。他写出了以《“法”字从“水”和“法”字从“山”》为代表作的杂文集《法象万千》、纪实文学《儒日中天——汉武帝的辉煌》等书,还创作以现实生活法治百态为素材的小说《西游续记:神魔世界的法律》。

  2013年,他牵头成立了西南政法大学二级实体机构——中国法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和央视《法律讲堂》西部拍摄基地,继续把法文化传递给大众。他主讲的《中国法制史》入选第五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在人才辈出的西政,在天地辽阔的祖国大地,龙大轩在不停的“折腾”中切换着不同的身份——在庄严公正的法庭上,他是刚正不阿的审判员,也曾是据理力争的辩护人;在朗朗书声的课堂上,他是西政学子敬仰的教授;在央视《法律讲堂》的录播室,他是同行中德高望重的主讲专家。

  一直以来,“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的西政精神都鼓舞着他俯仰古今,推陈出新,辟启法治文明之新境界,承担起法律学者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