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是我的使命

访《法律讲堂》主讲专家、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龙大轩

2019年8月13日 《法制日报》第9版

  他曾当过法院助理审判员,办过印刷厂,干过律师,几经辗转,笃定教书育人才是归宿。 他是央视《法律讲堂》的主讲专家,深入浅出讲述法治文化,成为广为人知的电视明星。 他到全国各地党政司法机关宣讲,所到之处总能收获观众掌声和“不虚此行”的赞誉。 他,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龙大轩,作为西政学生眼中人气“爆棚”的“男神”,电视观众眼中博学幽默的学者,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眼中生动接地气的专家,这些年一直致力于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走进西南政法大学,近距离接触这位早有耳闻却从未谋面的教授,聆听他与法的故事。

  三尺讲台 法文化润物无声

  龙大轩自号“睡龙先生”。

  “吾姓龙,喜睡觉,渐而得道。风声,雷声,吵骂声,全不入耳;大事,小事,烦恼事,概不上心。”

  “睡态可化身千百,鼾声能震荡屋瓦。众人皆醒我独睡,心志岂能为物累?”龙大轩向记者解释为何号“睡龙先生”。

  一个与世无争、潜心学术的学者形象跃然纸上。然而,在西政校园,龙大轩却是众多学生追捧的“男神”;他所主讲的《中国法制史》课堂,慕名而来的旁听生时常可见。

  “龙老师思想独到,见解深刻,幽默风趣。他能化法制史知识的枯燥为生动,在欢乐中,法制史知识浸润于心。”曾经上过龙大轩课程的学生告诉记者。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龙大轩研究出了一套独特的《中国法制史》教学方法——“叙事三说”法。

  何为“叙事三说”法?

  龙大轩告诉记者,“以近说远”:从讲述今天的法律现象入手,引入古代的法律制度;“以熟说生”,从讲述同学们熟悉的社会现象入手,引入不熟悉的法律问题;“以小说大”,从讲述小的案例、故事入手,引入大的法学理论和法律思想。 “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出发,引入我要教学的法律知识,这样更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其中,思考其中,成长其中。”

  《中国法制史》从夏商至今数千年,龙大轩总结出了八字口诀,概括各个时期法制的基本特点。

  “礼刑、法律、礼法、法治”。

  具体而言,礼刑:夏商西周时代;法律:春秋战国秦时代;礼法:汉朝到清朝;法治:清末以来。 简短易入人心,掌握了这八个字,就抓住了《中国法制史》的脉络。

  龙大轩告诉记者,他曾去一个检察院办讲座,遇到了多年前的学生。这名学生告诉他,那八字口诀仍铭记于心。

  在龙大轩看来,《中国法制史》作为理论课,学生毕业后记不记得住书本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受过这种熏陶之后,产生“文而化之”的效果,进而明白老祖宗有很多优秀的文化资源,产生一种文化自信。

  三十年来,龙大轩用他对法治精神的无限推崇、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身体力行深耕于三尺讲台之上。迄今,他指导本科生2000余人、硕士生77人、博士生19人。因教书育人成绩可嘉,获“重庆市名师”“首届西政名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主讲的《中国法制史》入选国家第五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入选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拼命三郎 身插导管登《法律讲堂》

  “法治”与“德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时期,法家提倡“法治”,要求“缘法而治”;儒家则推崇“德治”,强调“为政以德”。

  “事实证明,仅靠‘法治’或者‘德治’,都不能长治久安。”龙大轩告诉记者,所以才有汉代董仲舒“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主张,中国走上道德、法律综合为治的道路,开辟了多个太平盛世,形成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

  龙大轩说,法律与道德,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中国的法治思维是综合性思维,早在周代,就有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孔子强调“和而不同”。在国家治理中,法律与道德两者,虽然是不同的范畴,但需要综合运用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前些年突出的社会道德危机问题,正是忽视道德带来的后果。

  2010年,中央电视台到西南政法大学选拔社会与法频道《法律讲堂》的主讲人。 “节目很重视传统法文化弘扬,这和我的研究正好契合。”龙大轩告诉记者。 在西政校、院领导的推荐和学生的呼声之下,龙大轩顺利成为候选人之一,获得试讲机会。在试讲中,他既能娓娓道来,亦可谈笑风生的台风打动了评委,最终成为该栏目的主讲人。

  2011年4月18日,龙大轩主讲的《儒家法文化探秘》作为《法律讲堂》文史版首播节目走进观众的视野,讲述春秋时期的一场战争——泓水之战。透过这场战争,深度研究中国最早的法,即夏商周时期的礼制。 迄今,他已录播法律文化系列节目130余集,内容有《清官文化》《孝道与法文化》、法制人物传奇之《李斯传奇》《张良传奇》《汉武帝尊儒之谜》《汉武帝用儒之道》等,成为广为人知的电视明星。

  在他看来,每准备一次节目都是一场“修炼”,“呈现给观众的每一句话都需要吃透,什么地方用转折,什么地方用递进,都是精心策划的。”龙大轩告诉记者。

  2014年元旦,中央电视台为其量身打造了春节特别节目《中华法文化》,并拨出专款数百万元搭建录制现场。 舞台已搭建好,各种设备均已就位,现场观众邀请也全部发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正在录制前夕,龙大轩肾结石病发作。在重庆西南医院住院时,他心心念念的是节目的录制,想强撑着病体把节目录完。

  “你们到底要名还是要命?”医生的警告并没有让他退却。

  “当时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做好,我不忍大家的辛苦全部打水漂,只要不要命,我就拼命上。”龙大轩向记者感叹。

  医生摇头无可奈何,提出以体内插管的方式导流肾部积水来缓解疼痛的方案,先去北京录制,回来后再做手术。

  节目录完之后龙大轩出现尿血的症状,为了不让妻子担心,他绝口不提尿血之事。

  央视领导赞他是一个铁人。龙大轩回答道:“我答应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荣誉加身 弘扬法治精神在路上

  2013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龙大轩看来,这无疑是总结几千年治国理政智慧而提出的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思想主张。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到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再度重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在时代大背景下,龙大轩又有了新的使命。 迄今为止,他受邀到全国各地党政司法机关演讲累计超过400场。

  “这些年,我们研究较多的就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我要做的就是,帮助台下的领导干部加深理解:法治与德治为什么要结合,怎么样结合,以及背后的文化机理。总书记讲的大家都在学,但有些领导干部只知道这是一句话,并不理解其中缘由。”龙大轩告诉记者。 “当然,领导干部的学习,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坚持,否则意义不大。”

  令他高兴的是,演讲所到之处,总能收获阵阵掌声。

  “龙大轩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渊博的知识,旁征博引、借古喻今……”这是一检察干部听完龙大轩演讲之后发出的感慨。

  “这代表他们认可和理解了我演讲的内容,有所收获。”龙大轩感慨:能将理论服务于实践,为国家法治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内心很满足。

  2018年3月为重庆市委中心组作“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专题辅导报告,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同志的高度认可。

  因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成绩显著,龙大轩获评“首届重庆市十大法治人物”“重庆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新时代最美法律服务人”。

  荣誉加身,龙大轩表示,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是我的使命。成绩已成过去,未来还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