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

对话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商爱玲教授

2019年10月15日  重庆日报第007版  

  商爱玲,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主讲老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7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

  核心提示

  9月27日,我市召开的全市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政“金课”。如何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含金量?重庆日报与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商爱玲教授展开了对话。

  “教师投入真情实感,情真意切地讲,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心,真参与真体验真感悟,学生自然就会爱你没商量。”

  重庆日报:您认为什么样的思政课才能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

  商爱玲:我的理解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政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思想上要有高度。思政课是触及灵魂深处的课程,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想的引领。在课堂上,亲近经典、走进经典、品读经典,向学生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魅力。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理论上要有深度。我们讲理论,不仅要讲清楚理论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科学必然性,还要立足中国近代以来的斗争史、近百年党的奋斗史、新中国的发展史、改革开放的探索史,植根中国大地,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善于运用不断发展的开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讲清楚“三个为什么”。三是情感上要有温度。讲授的内容要有血有肉、深入浅出,面对生活、解释现实、解决问题,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师投入真情实感,情真意切地讲,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心,真参与真体验真感悟,学生自然就会爱你没商量。

  重庆日报:如何把深刻的思想、深奥的道理讲生动、讲透彻,提高思政课的启发性?

  商爱玲:结合我的教学和实践经历,我想讲几点:一是展示极具冲击力的资料。包括直观的图像、数据、视频、文物、遗迹遗存等,有助于更好地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二是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幽默风趣、或气势磅礴、或浅唱低吟。把课程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既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又要提升语言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坚持用健康的、有益的、流行的生活话语讲理论,使学生喜闻乐见。三是采取多样性的互动。我会组织学生翻转课堂,和他们互换师生角色,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的真实需求;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研,让他们体察社会百态,把目光投向人群,投向现实,寻求新的获得真知的途径;指导学生拍摄微视频微电影,深入挖掘普通个人和国家同成长、共命运的情感脉络和生动故事。四是透析现实性的问题。紧扣问题,导入兼具前沿性和经典性的案例,表达新颖活泼的思想。这是最高级的生动性。要讲好中国故事,讲清中国道路;有的放矢,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国际形势新动向,如中美贸易摩擦;解决学生现实的困惑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提升教学艺术、改进方式方法、增强教学亲和力和生动性,并不意味着课堂娱乐化甚至庸俗化。思政课的生动性要以内容的准确性和立场的鲜明性为前提,传播真理和传递正能量的目的不可动摇。

  “只有精通‘十八般武艺’,才能在三尺讲台挥洒自如。”

  重庆日报:打造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对思政课教师本身提出了哪些更高要求?

  商爱玲: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潭水。首先,政治要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把稳方向盘。其次,本领过硬。只有精通“十八般武艺”,才能在三尺讲台挥洒自如。要把知识的视野和思想的引领、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立场、历史的视野和现实的关切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相统一,做到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教研相长。做到赛训结合,在不断打磨中提升自己。再次,情怀要深。敬畏职责,把讲好思政课当作真正的事业来做。只有自己先有情怀,才能让学生有情怀。以深沉的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品位。要充满爱,对国家的爱、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特别是要不断修身修德、敢于自我革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乐为、敢为、有为。

  重庆日报:您认为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

  商爱玲:我们要积极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辅助教学,打造智慧课堂、智能教学、智识教育。第一,运用大数据促进教学供给侧改革,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心态与行为的变化情况,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实施个性化教育,提升思政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第二,通过名师工作室、虚拟工厂、抖音平台、学习共同体等,开展跨班级、学校、区域的开放式资源共享服务。我校积极创建了微课案例库,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教学素材。第三,充分运用智能设计、虚拟仿真、三维建模等技术,开展跨媒体交互体验式教学,实现大学生对历史场域,革命文化遗址、遗迹等爱国主义信息资源的实时感知。

  “带学生到博物馆展览馆去、到文化遗址和教育基地去、到城镇社区去、到田间地头去。”

  重庆日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我们应该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

  商爱玲:首先,有针对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模块。在本专科阶段着重开展理论性学习,如阐述崇仁爱、守诚信、讲辩证等思想,传承自强不息、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美德。在研究生阶段重点开展探究性学习,如通过解读“先天下之忧而忧”“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等承载的价值取向,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其次,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方式。我们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开展“中华文化符号大家谈”主题活动,让同学们围绕自己心仪的中华文化符号展开讨论。比如,故宫、长城、孔子、汉字、五星红旗等往往是高频词。分析这些符号背后体现的价值观,学生自然地就会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必要性。我们还会让学生围绕“我为家乡文化建言献策”“文旅融合·我们在行动”等主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再次,利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多方资源。发挥线上资源优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动学习,实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相统一。带学生到博物馆展览馆去、到文化遗址和教育基地去、到城镇社区去、到田间地头去。使他们更好地感知历史与民俗、文化与思想、传统与现代,践行人文关怀,提升思想认识。

  重庆日报:有人说,家国情怀是思政课堂的灵魂。该如何把家国情怀融入思政课教学?

  商爱玲: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要以高校思政课为抓手,构建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合力联动协同育人体制。一是在课堂上,采取案例教学,讲述颜氏家训、曾国藩家风、江姐托孤遗书、钱学森毅然回国、邓稼先不辞而别隐姓埋名28载等典型感人事迹。二是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频共振。我发起了一个“家国情怀故事汇”活动,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讲述“我家我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培育优良家风,提升大学生的家庭责任观和国家认同感。三是充分运用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的各种资源。今年暑假,我院师生开展“追寻壮丽70年伟大成就”大调研,分赴巫溪、彭水、梁平、合川等地,深入乡村,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感受70年沧桑巨变,爱家、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怀自然随之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