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信息和观点的供给平衡机制,提高“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宣传“有效性”

人民网截图  (图片来源:校新闻中心)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极大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而且也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短期冲击。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2020年我们要圆满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和收官“十三五”的任务,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党领导下的国家发展的有效性程度。

  一、新闻舆论工作的 “有效性”

  “有效性”指的是“实际的行动,即在大多数居民和大企业或武装力量这类有力量的团体看政府的基本功能时,政治系统满足这种功能的程度。”①“有效性”在经济、思想、制度三个维度展开。经济上,则表现为发展生产;思想上,则表现为解释社会行为;制度上,则表现为秩序稳定。目前,疫情形势正在向好的态势发展,我们要在当前一段时间内实现国家“有效性”发展,就是要加强党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在经济上切实保障市场平稳运行,在思想上夯实人心齐、局势稳基础,在制度上提升国家公共管理系统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当然,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有效性”国家战略必然决定这一时期的“有效性”宣传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重大疫情期间党的舆论引导能力建设问题,从新春伊始起,他在主持召开的多次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和调研指导北京疫情防控工作时均重点强调要“做好宣传教育”、“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和“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等;在2020年2月23日召开的“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他再次提出要“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并具体化为“五个方面”要求,这可以说是在当时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如何提升党的舆论引导能力的一次再动员、再部署。目前,疫情防控形势已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也向加快恢复的态势发展,而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3月10日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又一次强调要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这足以说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一刻也离不开新闻舆论工作思想导向、服务促进、组织动员、科学教育、价值引领、桥梁纽带重要功能的发挥。我们要进一步落实总书记这一系列讲话精神,推进“有效性”宣传的实施,在经济运行上,必须做好提升经济绩效政策和绩效困境的宣传;在制度建设上,必须完善疫情信息发布,适应公众获取信息渠道变化,强化疫情防控,医疗救治,国际合作,科技攻关等报道;在思想凝聚上,必须讴歌一线抗疫人员感人事迹,增强公众科学认知和生活方式,回应好互联网舆论监督。

  二、建构信息和观点的供给平衡机制必要性

  我们知道,党和政府具有的组织优势决定了他们是重要的信息源,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向人民群众公开,势必造成信息沟通的不对称,影响整体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效能;而主流媒体能否迅速、正确地公开党和政府的信息,能否及时将企业复工复产困难,人员流动引导,交通通道防疫和社区防控情况,医疗和心理康复诉求和民生需要通过舆情反映出来,为上级决策服务,同样决定了主流舆论传播效果和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防控基础上,重点解决统筹经济建设和疫情防控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机制。既然党和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源,主流媒体是信息的发布器和加工厂,社会化媒体是信息的放大器和集散地,三者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共享与观点平衡的供给机制,让各级党委政府公开的信息、透明的决策,能够迅速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及时、持续、深入、互动的报道,让主流舆论占领不同类型媒体平台,为党和国家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大局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三、信息和观点的供给平衡机制要素构成

  这套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建立信息的平衡供给机制。信息是公众认知社会的依据,保障社会安定和个人安全的源动力。为此,我们要做到,其一是提供真实的信息建构信息环境。“新闻真实并非有闻必录,而只有那些具有优良品质的新闻事实才能再现生活,才能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凝聚精气神,才是符合党和人民利益的真实。”②优良的新闻事实首先是要有新闻价值,能够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因此主流媒体必须紧紧围绕体现各地区各部门疫情斗争成效,反映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阶段性成绩、北京等重点地区防控落实和京津冀联防联控机制完善情况、重点物资的生产供应和调配、社区防控和群众生活保障、中国援外的新闻事实作为正面宣传题材的来源,从事件的微观真实上追求社会的宏观真实;其次是要有认识价值,能够提高公众明事实,解问题,辨传言的能力,要以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疾控动态如收治率和治愈率的提高,感染率和病亡率降低,各省市本土零确诊及响应等级降低,医护人员保障,离鄂离汉通道管控,病毒溯源和传播机理研究,药品疫苗、检测试剂、医疗装备等研发进展,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方案推行等和复工复产动态如援企、稳岗、扩就业等落实情况进行稳定的议程设置,真正做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最后是社会价值,能够凝心聚力,弘扬心有大爱大德的力量和众志成城的奋斗姿态。宣传内容一定要符常识、符常理、符常情,避免用力过猛,出现违背事实的刻意拔高和神化典型导致低级红。我们要紧紧围绕防疫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军人、民警、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感人事迹;医护人员、高龄老人、孕妇等特殊感染者救治、企业复工中的优秀人员、党员自愿捐款为素材推出生动、有温度、接地气的新闻作品。

  其二是以全面性的信息满足社会需求。党、政府、媒体要提供全面的信息,澄清模糊的认识、批驳错误的观点,表明自己鲜明的态度,发挥一锤定音的作用。一是对经济绩效的聚焦要理直气壮地宣传近年来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六稳”举措、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春季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保供稳价、稳外资等实施情况以及针对疫情期间阻止经济下行中央采取的失业人员和低收入人群帮扶、信贷、税收、货币、就业、社保多项宏观调控政策,让人民群众看到经济发展的积极方面和有利条件,解决信心不足的问题。二是对经济困境的报道着重聚焦重点群体就业、失业者生计、财政赤字、中小微企业融资、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业、服务业及交通业维系等难题,让人民群众对困难树立心理预期,同时也相信经济的韧性可以破除短期瓶颈。三是要发挥好调查报道和深度报道组合拳作用,在注重信息平衡上强化对抗疫工作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干部失职失责、一线医护补助合理合规发放、社会丑态、企业复工中服务和惠企政策落实不实不细的舆论监督,批评要有建设性,避免高级黑,比如离汉来京刑满释放者确诊事件调查、监狱感染问题、天价隔离费等的监督赢得了群众认同;要及时追踪热点事件,主动出击做好后续报道,不能一味等待转载官方通报,如对于安康中心医院领导干部拿一线抗疫补贴的调查,南都记者深入一线采访,还原补贴计算逻辑以及一档、二档医护人员工作内容,对于纾解社会情绪非常有必要;要重视防控工作盲区,对监狱、养老院、孤儿院、精神病院等特殊场所给予关注,有利于改进工作;要主动跟进教育、市民服务性防疫和民生性服务内容等重要议题,特别是关于在线教学负担、延期开学、硕士和专升本招考扩招、开学前防控准备、分批分类开学、应届生就业等议题给予报道的侧重。

  其三是要以权威信息回应群众关切。网络越是喧哗,越是需要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增强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一,报道高端信息要注意稳,主流媒体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政治方向,及时、准确、严谨地发布国际国内疫情数据,各国风险应对,世卫动态,输入型病例感染轨迹,宣传解读好党中央扩大内需和经济调控部署;做好中央领导人重要会议、指示、调研的提炼和地方落实情况的报道;做好第七版诊疗方案、疫情防控地方标准的解读,公立医院恢复日常医疗服务,病毒溯源、药物、疫苗、检测、数据和信息共享等国际科研协助的新闻采写。其二,报道风险信息要注意热和冷。热是避免蹭热度,正确决定是首发报道还是观察思考后再报道,要精确选择报道时间,准确预测研判效果,权威多方交叉印证和征求专家意见,避免类似“国家疾控中心院士被查”、“双黄连风波”不实报道给公众带来的误导和“感染新冠肺炎的适龄男性进行生育能力检查”草率报道带来的消极影响。冷是把握火候,科学设置议程的疏密进行适度报道,拿捏好评论的分寸进行恰当报道,掌控好刊播的频次开展稳妥报道,比如对近期地区之间人员流动和复工聚集增加带来的疫情传播、境外疫情倒灌、企业裁员等报道都要有度的考量。其三,报道涉及中国公民处境的国际信息一定要注意言之凿凿,既不能把个别遭遇的问题说成是整体问题,也不能把面上遭遇的问题说成是点上问题,要敢于发声,配合国家外交力量,维护同胞人身安全,如“80名中国公民在俄被强制隔离”的深度采访效果反响就很不错。

  其四是要提供专业化的信息增强科学判断。这就需要党、政府、媒体,不仅要发布报道疫情与经济走势相关信息,更要解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人民群众提供权威和专业的内容导向。主流媒体要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科学回应潜伏期天数、无症状感染传染、血浆抗体疗法、核酸检测假阴性、解剖病理报告、治愈者复阳、病源地、中间宿主、零号病人、宠物现阳、病毒攻击中枢神经系统、病毒突变、病毒传播距离,病毒康复者体内存留时间、病毒对不同性别差异影响等专业问题,解读西式群体疫的荒谬逻辑,同时还要对逆周期调节、金融支持方式、专项信贷、新兴产业投资、毕业生就业方向、农民工返岗等提供切实可行操作路径咨询,强化公众认知,调适社会心态,实现网络理性表达。

  二是建立观点的平衡供给机制,一方面能够让社会化媒体用户畅通舆论表达渠道,疏缓情绪;另一方面,党、政府、媒体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要允许网民个人良性观点的存在,这就需要提供更多、更全面和平衡的观点和意见。如果沿用传统的网络屏蔽、网络删帖、网络关停等物理手段堵塞社会化媒体舆论已然不合时宜,毕竟有时候民意难违,如“发哨子的人”一文以52个版本书写形式上演拉锯战就是明证。只有不断增加信息报道的深刻性、独特性和感染力,又有足够的包容、理解、宽容,方能引导更多网民进行理性讨论,求同存异。

  三是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党和政府准确、及时通过政务网站、政务自媒体发布公开信息,注重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比如说荆州官方微博及时发布官员父亲派车接子调查结果,湖北市场监管局官网发布干部训斥医务人员处理结果,黄石严肃查处一批疫情防控期间违规使用公务用车及通行证问题,这些都明显掌握了舆论主动权;主流媒体、大众媒体注意创意策划和细节选取,适时采用现场报道,连线报道、追踪报道、专题报道、深度访谈等多种方法,利用文字、影像、短视频、动漫、AR等多种融合传播形式和算法精准推送,更好地发挥移动矩阵的作用;党、政府、媒体要建立接纳社会化媒体舆论的渠道,如新浪微博开辟肺炎患者求助,引起政府重视并开辟专门通道核实对接求助者;网帖反映居民从窗户向中央指导组喊“假的、假的”,实际上是社区物业假装让志愿者送菜送肉的形式主义问题,为此,孙春兰副总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整改;网友曝光环卫车运输平价肉,管委会迅速通过官微发出道歉信和处理结果,这都为缓释舆论风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总之,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新闻舆论工作、宣传思想工作的一次大考。我们探讨尝试建立信息和观点的平衡供给机制,就是要打通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信息连接,在注重时度效的基础上,以主流、积极、科学的议程内容,实时回应疫情和生产热点,引导好社会化媒体舆论,把公众的思想统一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上来,提升理性认知和抵制杂音、噪音的自觉行为。

  ①[美]西蒙·马丁·李普塞特,张绍宗译:《政治人:政治生活的社会基础》[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②雷洋:《“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探究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科学内涵》[J],《荆楚学刊》,2019年第5期。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人员(博士后),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本文是2018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中特理论类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2018ZDZT27)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