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98岁老人曾三次参与民法典起草 当代民法“活化石”金平:能见证,此生再无遗憾

网页截图(图片来源:校新闻中心)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28日21时30分讯(记者 秦思思)今(28)日下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

  “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从1954年起草,到今天的正式颁布,历时66年。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法学人的夙愿。今(28)日下午,西南政法大学举行“亲历见证民法典”报告会,邀请老中青三代“民法典”的参与者与见证者,讲诉他们眼中的“民法典”。活动现场, 曾三次参与民法典起草,98岁高龄的当代民法“活化石”金平教授直言:能见证“民法典”诞生,此生“再无遗憾”!

  66年 当代民法“活化石”金平先后三次参与民法典起草

  “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民法典”颁布,乃此生一大幸事,这是我和“民法典”的缘分,也是最大的‘礼物’,此生再无遗憾了!” 金平兴奋地对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说道。

  1922年出生,今年已是98岁高龄的金平教授,在法学界有当代民法“活化石”之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金平法学成就奖”,被誉为中国法学界的“诺贝尔奖”。今(28)日下午,金老在报告会上,回忆了自己三次参与民法典编撰的过程,他强调民法典的出台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1954年起,金平先后三次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民法起草工作,第一次是1954到1957,第二次是1962到1964,第三次1979到1982年,并在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担任民法起草小组所有权分组的负责人,也是当今参加了新中国三次民法起草工作唯一健在的学者。当谈道“民法典”的颁布,金平百感交集,他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过去由于市场经济调节、理论不成熟等原因,“民法典”未能制定颁布,而现如今“民法典”的颁布是几代民法人的共同梦想的实现。

  金平教授认为,民法典的颁布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和谐提供保障,成为我国法治进程中值得铭记的一件大事。今后在依法治国实践过程中,用好这部法,更重要的是将法治的精神,透过这部法,透过持之以恒地遵法、守法、执法努力,传导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依法治国的有序环境。

  8万余字 西南政法大学曾提出300多条修改意见

  据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谭启平介绍,在民法典编撰之初,西南政法大学就被确定为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撰项目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在2016年民法典分则的编撰工作启动之后,又被确定为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研究方阵的理事单位,在全国这样当理事单位只有9个。他表示,西南政法大学在这次民法典编撰过程中间,没有缺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作出了力所能及的最大贡献。

  谭启平介绍,全国人大法工委曾两次来函,向西南政法大学征求总则和各分编的意见,西南政法大学经过开会讨论,形成了有关民法总则以及民法典分则各编修改完善的意见。意见共计8万余字,300多条修改意见,“这些意见里面应该说也有相当多的为立法所吸收。”谭启平说道。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原院长赵万一则告诉记者,自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民法典”的。他认为,“民法典”处处洋溢着人文性道德性本轮性的原则,同时“民法典”也是生活中的引领,与民众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高度契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法典”既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扬善惩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立法,在更大程度上它更是对中国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法治理念的一个总结和汇聚。无论怎么评价‘民法典’的意义都不为过。”赵万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