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寻根之旅重庆站活动启动

华龙网截图(图片来源:校新闻中心)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23日23时讯(记者 秦思思)今天,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走进重庆《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启动“重返历史现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寻根之旅”重庆站的活动,追寻前辈的红色足迹,传承新闻事业的红色精神。

  重庆《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位于化龙桥虎头岩片区。1939年重庆大轰炸后,新华日报位于市中心的馆舍遭到损毁,在中共南方局的指导下,报社总馆搬到了虎头岩。目前,总馆旧址占地面积约950平方米,由5栋竹木、土木结构楼房组成。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沿山势自下而上依次为医务室、职工服务区、排字房、记者办公室、铸字房、印刷编排室,最高处是社长室和总编室。

  据介绍,本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等全国十家新闻传播院校联合组织。各家新闻传播院校结合当地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文化资源特色,按照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发展历程,分别在上海、瑞金、遵义、延安、武汉、重庆、西安、延安、西柏坡、北京等十地不同空间现场,进行网上视频直播接力,实现云端同步传递,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李珮说,“网上视频直播接力是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创新,也是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多年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的一次全国联动,是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搬进红色遗址,用体验式教学提升师生对历史感悟的一项积极尝试。”

  在活动现场,大家先后参观了虎头岩印刷出版的一份《新华日报》原件以及印刷车间等地。通过现场讲解《新华日报》版面设置和内容,大家共同了解了党的新闻工作者如何以笔为枪,迅速投入到大后方的抗日救亡斗争中。它一方面传达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声音,一方面又广泛结交朋友,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探索出我们党新闻事业城市办报的优秀传统,并进一步发扬了我们党的新闻理论学说。“我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常提及的党性和人民性概念,就是《新华日报》1947年1月11日最早提出的。可以说,在重庆期间,《新华日报》始终和人民在一起,这是一张党报,也是一张人民的报纸。”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蔡斐说道。

  党史专家,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周勇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延安精神和红岩精神。延安精神诞生在根据地,红岩精神则产生在国统区。新华日报是红岩精神的重要载体,被称为指引雾都的灯塔,自然也是我们今天的新闻人学习、研究、弘扬红岩精神的宝库。因此,重返历史现场,发挥历史对现实的教育意义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