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珮:在新闻人才“青训基地”不辍耕耘

重庆日报截图 (来源:重庆日报2020年9月11日第十版)

李珮在开学典礼上代表教师致辞 (来源: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院)

  融媒体时代带来技术、内容与传播的变革,同时带来人才培养的挑战,如何破解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瓶颈,高校肩负重任。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博士生导师李珮教授领衔下的新闻传播学院,在“法治新闻”“人权与舆论”“融媒体人才培养”等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成果显著,备受好评。

  李珮现为西南政法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级特色专业负责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重庆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获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是重庆市首批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

  李珮主持和主研了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专著3部、教材2部,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奖,是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2020年,李珮成为重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立德树人 担起培育新人使命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李珮在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这个新闻人才的“青训基地”辛勤耕耘,用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人格魅力感染着学子,教育他们一个媒体人应具备的素养和担当。

  秉承“中国立场、全球视野、法律正义、社会责任”的发展理念,2010年,新闻传播学院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全国法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和重庆市新闻传播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

  多年来,李珮带领下的新闻传播学院,坚守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不断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树立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院的根和魂,为党和国家的新闻舆论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校媒联动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疫情期间,李珮把疫情当教材,带领年轻学子开展云端新闻实践,将“人民至上”的生动教材化作人生思政大课。

  除了是新闻学术重镇,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还是媒体人才的摇篮。

  面对如今传统媒介被新兴媒介冲击的现状,李珮认为这只是介质的变化,新闻记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素养不会改变。

  在她看来,一个新的技术出现了,只要去适应它,你就会变得更加强大。对于高校新闻专业学子而言,她更看重的是学生自身新闻素质的培养,“记者应具备的新闻素养、发现新闻的能力以及超强的写作能力是无法被代替的。”

  同时,她不断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开设新生研讨课,设立“大篷车课堂”,联合重庆商报推出“蓝鲸计划”,已作为重庆市9个典型案例之一,入选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此外,联动华龙网打造“文化传承在路上——匠心项目”实践活动;并与华龙网联手成立了西部首家“融媒体学院”,通过校媒合作、产教融合实行融合办学,为宣传思想战线培养和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破解难题 探索媒体融合规律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新闻院系教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素质。

  对此,李珮表示,全媒体、融媒体时代,媒体融合是篇大文章,培养“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强劲的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全媒管理人才,关系新闻队伍建设根本,关系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作为全国首个“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试点的新闻传播学院,下一步将写好“立德树人”大文章,钻研教学科研规律和融媒体人才成长规律,努力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帮助新闻队伍后备军扣好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第一颗扣子。

  如今,新闻传播学院形成了以新闻为基础,以“法治新闻”为特色、以“人权与舆论”研究为亮点的学科设置思路,形成了“媒介、法律、社会”的交叉融合。

  近5年,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实现了重庆市新闻传播学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获批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40项;发表CSSCI论文近100篇;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6项;出版“新闻传播学系列丛书(4辑)”40部、“新闻传播学前沿译著”11部、“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10部、“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系列论丛”10部。

  此外,新闻传播学科还建设了法治新闻研究中心、世界与中国议程研究院、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研究院、西南政法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传播研究院4个科研平台。学院利用这些平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展跨学科学术研究。

  潘锋 张旭 图片由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