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蘸两江之水书写法治华章

西南政法大学喜迎70周年华诞

  法治日报截图 (来源:法治日报2002年9月21日第一版)

  群山逶迤,两江回环;巍巍学府,屹立西南。

  2020年9月20日,西南政法大学喜迎70周年华诞。

  70年来,西南政法大学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培养了30多万学子,成为全国培养法治专门人才最多的学校,书写了中国法学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一部西政史,乃是新中国法治波澜壮阔的同行史,也是新中国高等教育攻坚克难的探索史,更是西政人心系天下、自强不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奋斗史。”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讲到。

  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孕育“西政精神”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伴随着新中国法治进程的起步,“五院四系”逐渐在新中国法学教育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五院”之一的西南政法学院也成为了共和国法治建设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

  1949年11月底,刘邓大军解放重庆;1950年4月,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创办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立,刘伯承兼任校长。作为西政前身,“革大”的爱国情怀正是“西政精神”的最初渊源;心系天下、敢于牺牲的革命情怀,恰是西政人永远的精神财富。

  1953年9月,以“革大”政法系为基础,合并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重庆财经学院的法律院(系),西南政法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建院伊始,得到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负责人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出任首任院长。建院时,选择歌乐山下红岩烈士殉难地作校址,旨在“以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教育青年、培养政法干部”。 建立之初,全校只有教学大楼、学生宿舍、办公大楼,正所谓“三幢房子办大学”。院长胡光亲自带领师生到磁器口河边搬砖,一条由西政人组成的运砖长龙连续舞动好几天,一砖一瓦都蕴含着师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承载着西政人对未来的期待。

  在西政璀璨星空中,张序九、金平和周应德3位老先生更是星光熠熠。1953年,张序九和周应德调入西政任教。一年后,金平也调入西政任教。

  张序九在主持经济法教研室工作期间,为经济法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35年执教生涯,培养了大批优秀法律人才。

  1954年,我国启动新中国第一次民法典起草,金平从那时起先后3次参加民法起草工作,是参加新中国3次民法起草工作唯一健在的学者,是新中国民事立法的亲历者、新中国民法学研究的开拓者、新中国法学教育的推动者和西南民商法学科的奠基人。

  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犯罪侦查教研机构在西政成立,周应德组织编写《刑事侦查学教学提纲》,是全国最早以“刑事侦查学”命名的教材,建立了中国刑事侦查学的科学体系。

  1958年,中央公安学院重庆分院并入西政,使这所学校既汇聚了法学名流又吸纳了实务精英,既秉承了深厚的法学传统又融入了公安教学的特色,西政也被誉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西南联大”。

  群星闪耀形成中国法学“西南现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西政也伴随着国家法治进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了独特的力量。

  经历了十年内乱中被迫停办的艰难岁月后,1977年4月,西南政法学院正式复办,1978年10月,西政迎来首次开学典礼。当年,全国法律专业招生仅729人,西政首次以“绝密专业”招收了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和部队各兵种424名学子,占了当年法科学生的“半壁江山”。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切的困难和险阻,都战胜不了那一代西政人复校之后的热情、希望、奋进和对于知识的渴望。学子啃着发酸的玉米糕,就着两分钱一块的豆腐乳,喝着漂着几片菜叶的“洗锅汤”,穿着高筒雨鞋,行走在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泥路上……

  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重点大学。1979年,创办全国第一个刑事侦查学专业,同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首批招收刑法、民法、诉讼法、法律制度史、法律思想史、法学理论6个学科研究生,引领全国法学教育界。

  从那时起,西政成了培养中国法学法律杰出人才的摇篮,大法官、大检察官、大学者、大律师纷纷从这里走出,对中国法学和法律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西南现象”。而西政78级的群体性成功,也成为法学法律界一个难以复制的神话和传说。

  随后,西政进入快速发展期。199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5年,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4月,渝北校区投建并使用。2003年,获批全国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4年,获批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2年8月,经中央政法委、教育部批准成为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同年10月,成为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15年4月18日,中国法学会会长、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乐泉指出:“久负盛名的西南政法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之一、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首批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一大批政法战线的重要骨干,为我国的法治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依法治国新时代催写西政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与新时代依法治国战略同频共振,也是西政的时代必答题。2014年、2016年“中国大检察官讲坛”“中国大法官讲坛”相继落户西政。

  2017年12月,西南政法大学隆重召开第八次党代会,以加快“双一流”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不忘初心做强党建,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学校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涌现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创新政治理论学习,成立“大学生讲习所”,把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到千家万户,成立“民法典宣讲团”,让民法典走进群众身边。紧跟国家战略,保持学校学科发展与时代同行,促进法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法学院、生态法学院、监察审计学院、监察法学院、国家安全学院、融媒体学院等具有西政特色的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目前,西政已形成以法学为主,哲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

  2017年,法学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与北京大学等高校共同获评A级。2018年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中,西政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与清华大学等五所高校获评A级。同年,西政新增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全国法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

  2019年3月28日,教育部与重庆市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西南政法大学,同年,学校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新闻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等9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在此之前,该校有18个专业入选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华章庆盛世,弦歌启新元。70年,西政群英璀璨,誉满天下。从京畿重地到边疆荒漠,从大江南北到世界各地,从大家云集的名师讲坛到偏远小镇的简易法庭,他们铸造了西政人的卓越品牌,辉映着中国民主法治和社会发展的多彩长卷。

  两江汤汤,大潮奔涌。“西政人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续写新时代法治华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樊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