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地位与实践价值

学习强国截图 (图片来源:学习强国客户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更加重视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宏大体系中,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部署。无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国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保障。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法治中国与富强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等相辅相成,共同绘就中国梦的宏大图景。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概括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融入其中、贯穿始终。在“八个明确”中,“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十四个坚持”中,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了深刻阐述。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基础性、贯通性的重要内容,不仅自成体系,而且涵摄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中。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法治为引领;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中国走向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事务,必须善于运用法治;等等。

  正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法治领域改革全面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宪法实施和监督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执法司法公信力日益提升,法治社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为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坚强保障,雄辩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越性、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空前强化。这一系列历史性探索和历史性成就,使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经受了充分检验,得到了充分发展,赢得了广泛认同。

  正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法治中国建设全面加强。方向指引更加明确,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全面依法治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航向。理念思路更加科学,明确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提出“三统一”“四善于”等一系列方法理念,为推进党的领导的制度化、法治化提供了科学指引。顶层设计更加系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决定,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新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第一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对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出新任务,顶层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强化。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负责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为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协调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和有力组织保障。

  正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法治国家建设部署全面展开。党中央关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安排,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五”。“一”,即“一条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即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战略安排相适应,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将基本建成;在此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法治强国是题中应有之义。“三”,即“三位一体”,包括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四”,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个方面主要任务。“五”,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一总抓手所包含的五个方面内容,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显而易见,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制定了路线图、施工图。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院长、教授 付子堂)

  (稿件原载于2020年12月8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