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政教授段文波:破浪与织梦,做一只勇攀学术峭壁的“山羊”!

华龙网截图 (图片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段文波教授 (图片来源:华龙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23日21时36分讯(通讯员 文奕)“如果用一种动物来形容我自己,那就山羊吧。”段文波说。

  1997年,阳光洒进连云港东海县的一个中学教室,17岁的段文波在本子上写下“坚韧不拔”四字。

  两个半球的日月交汇,岁月的走马灯飞速转动,灯里人影幢幢,有厚重书籍纸页翻飞。

  “成长是一个多因一果的进程,许许多多的偶然,变成了现在的我。”从连云港的小城到西南政法大学的学术殿堂,山羊跨过重重山岗,追寻自己的梦想之地。学海无涯,信念作舟。

  他是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段文波。跨越千山万水,他的理想信念在西政生根发芽。

  少年人,无惧天地

  其实许多影响未来的决定都不来自于反复的深思熟虑或试错推断,时间大浪淘沙,一刻不停地推人向前,留下供人选择的时间一再缩短。于段文波而言,决定他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大抵凝练为“一句话的长度“和“20分钟的自行车车程”。

  “又懂经济又懂法,那就它了吧”,17岁那年政治老师让他学经济法。在一个普遍视野不太广阔的小县城里,一位高中政治教师的视野水平几乎是最高水准,段文波亦对此深信不疑。而恰恰就是当年政治老师短短的一句话,坚定了段文波在西政的求学之路。

  如果说政治老师的话为段文波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但在学校专业调剂为“刑事司法”专业的时候,“是否接受调剂”这个问题只给了段文波一个小时进行抉择。这一个小时变成了一场往返于学校和政治老师家中的路程,老师说:“学。”

  那就学!

  匆忙作下的决定很难面面俱到,深入了解这个学科后段文波心生了退意。通过考研转专业成为了他试图改变这场选择的方式。

  他自觉自己不是天赋型学生,就更应用时间和刻苦去弥补,“你学5小时,我学10小时。”于是,在大学期间段文波加倍的努力。在学习上调整心态,通过跟老师们聊天缓解内心迷茫。他沉心学习,跟着几个师兄经常泡图书馆、自习室,从不考前一周复习,向来是考前两个月就开始一遍遍温书,成竹在胸的去参加考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段文波成功保研。但又因为学校彼时不允许跨专业保研,出于稳妥考虑和几年下来自己对专业的深度了解和积累,段文波最后还是选择了民诉法。

  虽然最终结果和最初的想法有偏差,但大学期间养成的自律习惯和收敛心思学习的漫长经历早已磨练出段文波的坚韧心性,影响深远地扎根在他未来的学术研究道路里。

  做研究,得先“坐”下来,过于活跃的人坐不住也就做不了,研究适合习惯在孤独中自处的人,数十年如一日地潜心磨剑,底蕴到了,出声时才不至于贻笑大方。段文波的性子恰适合做学术研究里的千里马,能思、能静、能心怀赤城,且长途跋涉。

  至此,那只山羊在山崖的猎猎风声中迈出了在嶙峋岩石上的第一步。

  世界纷繁,天地间自有一书生

  博士毕业后段文波留教西南政法大学,段文波对学术的一腔探索之心没有受到“评职称”等观念的影响,他坚持读书、学习、提升自我,学术热情不减反增。西政学风包容,给了段文波一块能静心研究又能自在野蛮生长的自留地。

  学习研究讲究方法,民诉法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专业,只有看得多,才能提高关于它的“审美意识”,了解分歧、辨别好坏,进而有自己的一套认知。正如法官不能先判案再学专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读万卷书”必然要走在“行万里路”前面。段文波坚持“好读书、读好书、反复读好书”,看的不如写的深刻,他便又坚持写读书笔记,待笔记慢慢爬满书册,再自然地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收纳在自己的知识库里。

  于段文波而言,学术、读书、研究就像是人的呼吸,漫长深邃,有长有短,怎么把呼吸调节得舒适恰当,就各凭本事。读少了、学少了,或是一味沉迷于荣誉、娱乐,乱花迷眼,呼吸难免渐渐沉寂;学得过于拼命,不懂劳逸结合,呼吸错乱凝滞也是迟早的事。 

  段文波“调整呼吸”的方式是运动。

  在日头最烈的时候外出跑步,酷暑、热汗、体力透支能带来对意志的磨练;研究遇到瓶颈,问题迟迟想不出的时候在楼道里跳一千个绳,几分钟里,跳绳的动作由渐渐凝滞转为逐渐驾轻就熟,胸中浊气慢慢吐出,等到放下跳绳、回到桌前时,研究上的问题往往拨云见雾地明晰起来,即便没能第一时间想出答案,也能让人神清气爽,更加充满激情地投入研究工作。

  运动琢磨心志,也强身健体。做好学术,身体、精神、毅力都很重要,磨刀不误砍柴工,强健的体魄是更好投入研究的基础。运动的习惯和坚持饮食清淡、良好的作息规律让段文波保持了学习的惯性。

  好的生活习惯让段文波很少失眠——即使失眠也不觉得痛苦。学术研究的延伸性让他能在这段时间里对知识进行回味,思想在悄无声息的黑暗里繁衍生息,又在绵长的反刍中伴他睡去。

  这些学术和运动上的韧劲甚至是轴劲也在段文波的日常生活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喜欢”汤姆猫“,他认为汤姆猫“心性不坏,倒霉又常常苦中作乐,永远打不死,又永远会满血复活”的命运和自己很相似,于是常年用着汤姆猫的头像在各个社交软件活跃。他常被领导同事评价说话“直”,该讲的、想讲的话从不憋着,态度和意见自始至终直愣愣地立着,只求公正客观,不求圆滑八面玲珑。

  段文波挂着汤姆猫头像的微博自己写的认证是“宝圣湖不知名民事诉讼法学教授·博导”。常年发“段子”,往往专业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包袱“和梗很多,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又豁然开朗。

  在纷繁复杂的学术世界里,“编段子”是一种娱乐与专业的相佐——用他的话来说,编段子就像写一篇小论文,怎么设置包袱,怎么写通顺,都是一种思维语言训练。“编段子”也成为了段文波内心深处不甘寂寞的幽默感和态度的外露方式,灵巧又隐晦地让人从中窥得他一身傲骨的长天一角。

  山羊翻山越岭,站在峭壁乱石上一览众山小。它能望见远处山坡上温顺安稳吃草的绵羊群,却永不离开它的峭壁与崇山。

  它以天为盖,以地为被,饮最隐蔽的山涧里的泉水,吃最险峻的悬崖上的草。它永远做不了也不想做无角的绵羊。

  况且山羊若无角,就不叫山羊了。

  既做破浪者,也做织梦人

  2017年,段文波进入《现代法学》编辑部。

  发表的初衷是以文会友,《现代法学》作为一个交流平台提供给法学界中志同道合之人。一方面,它作为一本法学专刊,可以从中发现哪些问题能够促进法学发展,对一些法律制度、基本法条和法治精神进行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它还有培养人的作用,除却可以作为年轻人的起步平台外,一些青年人在孤独的求学路上快坚持不下去时,一篇论著能在《现代法学》上发表,热情能再一次被点燃。新的观点身边没有交流的目标时,在这个面向天下法学才俊的平台上能找到共鸣。 

  《现代法学》像是一艘横行海面的船,在经验丰富的一众掌舵人手中避开诸多风雨。它时而停靠,在海面星罗棋布的小岛上接起一些孤独造梦的青年;时而乘风破浪,带着携来的新生力量在海上扬起肆意的波澜。

  段文波站在这艘船的船头,既做破浪者,也做织梦人。 

  而他自2007年回到西政教书,迄今已是第13个年头。他以学识育人,亦以身心育人,桃李悄然芬芳满园。 

  教授大学生,他的原则是“尽量把最前沿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做“师傅领进门”的角色,修行还是靠学生自己。他反对拔苗助长,大学生必然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先修好前者,再去行那“万里路”。他认为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品性塑造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说,老师的“公正”也是一种关怀。

  教授自己门下的硕士生、博士生,他讲“看书别是‘考试型’,得是‘研究型’”,不可不求甚解,问问题前先拥有并理清自己的理解;他讲知识,更讲人品,希望老师和学生能真诚交流,不需多么尊崇,彬彬有礼、互相尊重即可,切莫油嘴滑舌、失了真诚。

段文波老师与毕业学生合影  (图片来源:华龙网)

  做学术,人品、品性非常重要,段文波向所有学子强调着,亦自始至终以身作则践行着。

  他说:“每一个普通的人坚持奋斗,在有限条件下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这是我理解的西政精神。”

  山脉连绵不绝,山羊站在峭壁的碎石上,于暗处孤独而立。

  旭日东升,更多的山羊从山间走出。它们有的已练成一身矫健身姿,有的跌跌撞撞,尚且幼小,有的眉目间沟壑丛生,仿佛已经在峭壁上守望了数十年。

  阳光自山崖下缓缓浮起,蔓延到山羊们所站之处,从永远牢牢抓地的双蹄,到伶俐又坚韧的双眸,再到永远向前、永远写着态度的铮铮双角。

  它们开始在险峻的峭壁悬崖间灵活翻越。蹄声铿锵,渐渐唤醒山谷内无数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