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西南政法大学校长 付子堂:薪火相继 书写新时代法治华章

瞭望截图 (图片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70年来,西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了33万莘莘学子,居全国政法院校之首

  ◇“西政现象”不仅仅在于培养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优秀法治人才,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默默奋斗在法治一线的优秀骨干

  她坐落于山城重庆,歌乐山下书声琅琅,红岩精神无声浸润。

  她是改革开放后首批全国重点大学,1978年全国法律专业招生729人,其中424人走进这座校园。70年来有30多万法治人才从这里走向祖国大江南北,走向世界各地。

  她就是西南政法大学(下称西政)。

  近日,西南政法大学校长、知名法学家付子堂教授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就西南政法大学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答记者问,并阐述了学校未来发展的“危”与“机”。

  他表示,西政70年来的发展始终与法治中国建设同向同行,未来还将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法兼修的新时代法治人才,薪火相继,书写新时代的法治华章。

  “西政精神”历久弥新

  《瞭望》:2020年是西南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回望历史,你如何看待西政今天的发展?

  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学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刘伯承是首任校长。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为基础,相继合并西南地区五所大学的法律院系,西南政法学院正式挂牌成立。1978年,学校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全国重点大学,成为当时政法院校中唯一恢复高考招生的学校。

  学校从最开始的“三栋房子办大学”,扩展为现在的三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也从上世纪50年代的889人发展到今天的2万多人;学科专业更是从早期的干部培训、政法专业本科及哲学专业、国际共运史专业师资班,丰富到以法学为主,哲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今年9月,我们举行了朴素隆重的校庆纪念大会。回望70年发展史,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高等政法学府,西政和社会主义法学教育、法律体系建设的探索同时起步;作为改革开放后全国首批重点大学,西政和新中国高等法学教育一同恢复重建并加速发展;作为全国培养法治人才最多的高校,西政从培养“又红又专”的政法干部到培养“德法兼修”的新时代法治人才,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70年,西政人与法治中国建设同向同行,这是西政的骄傲和自豪,也是西政的责任和使命。

  《瞭望》:70年来,一大批法官、检察官、学者、律师从西政走出,为中国法学发展和法治建设作出卓越贡献,被称作“西政现象”。在地理位置、教育资源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西政为何为政法界培养大批人才?

  付子堂:我们做过统计,70年来,西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了33万莘莘学子,居全国政法院校之首。被誉为中国法学界“黄埔军校”的说法,可以看成是社会各界对西政为新中国法治人才培养作出较大贡献的认可。

  在法学界的“五院四系”里,西政偏居西南,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东部沿海存在差距,但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西政沙坪坝校区毗邻白公馆、渣滓洞,红岩精神浸润学子。回忆学生时代,我们最大的乐趣就是每天泡图书馆或者到红岩魂广场的黄桷树、雪松树下阅读背诵或者讨论,不知不觉中沐浴着红色精神的洗礼,自觉心系天下、放眼世界,立志扎根西部、服务国家。

  作为政法院校,务实教育和论辩文化是西政最鲜明的办学特色。上世纪80年代,学校就经常举办“模拟法庭”“双师同堂辩论”等教学实践活动,直到现在仍继续保留着这些优良传统。学校的思辨校风催生了浓厚的论辩文化氛围,就在2019年,学校还获得第九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冠军。一脉相承的务实和思辨,成就了一批批优秀的西政学子,更成就了学校独特的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成长成才、弘扬论辩文化的西政办学传统,也为中国法学教育贡献了西政经验。

  《瞭望》:你长期在西政学习工作,担任校长也有11年。在你心目中,西政的精神气质是什么样的?

  付子堂: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对于西政来说,也是如此。一般大学都有校训,比如我们的校训是“博学、笃行,厚德、重法”。在校训之外,西政还拥有“西政精神”——“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这是广大师生和校友们经过充分讨论后精心提炼出来的十六个字。

  我是西政1981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西政人已近40年。我的理解,家国情怀、大义担当,是西政人的心系天下;三次创业、不断逆境崛起、百折不挠,是西政人的自强不息;与师生美美与共、与团队甘苦与共、与母校荣辱与共、与天下忧乐与共的团队精神,是西政人的和衷共济;于精细之处见真精神、见高水平、见大境界,笃行务实,追求卓越,是西政人的严谨求实。

  西政是一所有精神、有气质的学校。70年物换星移,西政曾经历了办学地址、校名、领导体制上的数次更易,唯有数代西政人所打造、传承、光大的“西政精神”历久弥新,成为学校的文化内核,也是西政人最具引力的特有气质。我曾经连续4年,每年以“西政精神”中的一句话为题做毕业典礼的临别赠言,就是希望“西政精神”的精髓像蒲公英一样,被一届又一届学子带出去,落在祖国各地,陪伴他们成为德法兼修的新时代法治人才。

  不断擦亮西政法学“名片”

  《瞭望》:作为一所以法学为主的高校,学校是怎样擦亮法学“名片”、培养拔尖人才的?

  付子堂: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西政的法学一级学科与北大、清华等高校的法学并列A级,也是西部高校法学学科中唯一入围A级的学科。在各类大学排行榜上,西政近年来稳居政法类高校前列。

  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西政根据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坚持以引领社会发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推陈出新,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依托法学这个优势学科,西政提倡大类培养通识教育,实施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计划,搭建了“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法学专业“金课”体系等7个人才培养平台。学校在本科阶段开设了涉外法治人才、“一带一路”法治人才等不同类别的多个实验班,联合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共同开设3个面向研究生的高端应用型法治人才试点班,还有“法学+工商管理”“法学+英语”“新闻+法学”等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可供学生选择。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就业也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一环,更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在就业市场确实存在既不合理也不合规的现象,我们能做的是自强不息,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同时,我们努力“开源拓流”,一方面充分发动校友和社会力量,积极拓展就业市场,把更多优质用人单位引进来,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另一方面,也鼓励毕业生投身西部和基层就业,通过服务国家发展和地方建设建功立业。

  《瞭望》:学科交叉融合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新路径,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西政在学科建设方面有哪些动作和进展?

  付子堂:西政以“政法”为名,但不只有法学专业。为了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为了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及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实施“法学+”工程,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着力进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现在已拥有法学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以法学为主,哲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还积极培育法律与新媒体、法律与大数据、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与党内法规、法政治学、法经济学、法务管理等新兴交叉学科,以学科集群的方式推动学科融合交叉研究。

  近年来,我们特别注重培育发展新兴法学二级学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表决通过当日,学校设立全国首个监察法学院,自主设置监察法学二级学科,为完善中国监察体系、提高反腐败的科学化水平率先做出学术回应;围绕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和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引领战略,学校成立了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法学院,自主设置人工智能法学二级学科,制定实施智慧司法和智能安全学科群建设方案;响应党和国家生态法治建设总体战略,学校成立了生态法学院,致力于引领中国生态法学学科体系建构和理论创新,为重庆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发挥示范作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学校成立国家安全学院,自主设置国家安全学二级学科,致力于开展国家安全法治研究等。

  《瞭望》:人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面对新一轮“抢人大战”,不少中西部高校又出现“孔雀东南飞”,人才流失现象有所抬头。针对这些现实情况,西政做了哪些工作?

  付子堂:上世纪90年代末,西政曾因一些骨干师资离开一度陷入艰难境地;即使在近年,也仍然面临着“孔雀东南飞”的现实压力。这些都是毋庸讳言的。但我认为,要辩证地看待人才流动,它的产生有客观的时代背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凡是有法学院的地方都应当有西政人,我也很乐意看到从西政“流”出去的教师在其他平台上有良好的发展,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在支持母校,为西政赢得声誉。同时,西政要持续良性发展,也必须不断改善学缘结构,从其他高校引入人才。因此,人才流动对于西政而言,固然是压力,更是发展的动力。

  为了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狠抓青年教师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在做强存量的同时做好增量。人才管理机制也是很重要的一块,西政在这方面做了很多优化,设置了专职科研岗位、市级基地特聘岗位,鼓励教师分类发展,资源分配重点向关键岗位、创新工作领域倾斜,合理提高教学业绩在职称评聘、岗位晋升中的权重。我们还改革校内荣誉体系,实施“双一流”建设突出贡献奖、“西政好老师”“西政好干部”评选等制度,对于甘于奉献西政、忠诚西政的教师发挥激励引导功能。

  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行之有效。西政不但稳定而且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师资队伍,法学一级学科师资队伍规模稳居全国高校之首。

  争当法治中国建设的弄潮儿

  《瞭望》:我们注意到,不久前举行的西政70周年校庆大会上,有一组关键词是“知危图强,攻坚克难”。西政的发展当前还面临哪些“危”和“机”?

  付子堂:很少有大学在自己校庆大会这样的喜庆氛围里提到“危”这个词,但是我们提了。西政人理解的“危”是严峻的形势。严谨求实的西政人,不讳言感受到的国家发展的压力以及学校发展的压力,因此,我们要“知危”更要“图强”,保持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和扬鞭奋蹄的奋斗姿态。

  对于西政来说,学校当前有三个短板要补:首先是法学以外学科发展的短板要补。学校法学学科发展势头喜人,与此同时,法学以外学科需要迎头赶上,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多驾马车并驾齐驱的“西政群马奔驰”现象。由此推进西政一流大学建设,为实现“双一流”的“西政梦”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学校区位发展的短板要补。西政要积极响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要求,把学校服务社会的声音更响亮地发出去,在西部法治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最后,学校人才队伍结构的短板要补。学校长远发展需要“头雁”,我校在国家级人才称号、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方面与兄弟院校存在差距,亟须补齐这一短板。

  挑战和机遇总是并存的。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启动,西政原本偏居西南的地理劣势变成了地处中心城市重庆的地缘优势,这是国家新发展格局带给西政发展的新机遇。学校要本着“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理念,通过积极参与、服务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特色化发展。

  此外,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提出,也为中国法学教育开辟了广阔发展空间。西政要立足中国法治实践、立足西部法治建设需要,把法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法治人才培养落脚到服务中国事业上,争当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弄潮儿。

  《瞭望》:作为校长,你对西政的未来还有哪些谋划和展望?在你看来,“西政现象”可以超越吗?

  付子堂:西政正在冲刺“双一流”建设。冲刺“双一流”,不仅仅是为了确保和巩固西政位列中国法学教育的第一方阵,更是为了通过“双一流”建设,与兄弟院校在实现法学教育现代化、建成法学教育强国方面共同进步,引领法学教育的未来发展。

  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我们将在人才培养方面认真总结70年法学教育经验,针对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党和国家对法治人才的新需求新变化,与司法实务部门协同探索高端法治人才分类培养的科学化、模式化、体系化路径。在科学研究方面,西政人要认真梳理当代中国法治实践,在社会服务方面为解决中国问题提供法治方案,在文化传承方面促进全人类法律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相结合,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贡献西政力量。

  说起“西政现象”的最初产生,是因为在我国法学教育发展史上,西政78级、79级曾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法学家、大法官、大检察官。其实这只是“西政现象”的一个侧面,除了这两个年级,以后各年级的西政学子都在不同岗位不断崭露头角。如果把西政人作为一个群体来观察,我个人认为,“西政现象”不仅仅在于培养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优秀法治人才,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默默奋斗在法治一线的优秀骨干,比如优秀检察官“莎姐”梅玫、大山深处的“溜索法官”王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政学子一直以默默奉献的“小我”书写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大我”,这不是对“西政现象”的超越,而是对“西政现象”的不断丰富。未来,西政人还将薪火相继,生生不息,不断书写新时代的法治华章,铸造新时代“西政现象”的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