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这堂思政课“连”到了田间地头

新华网截图(图片来源:新华网)

“讲‘四史’故事,育家国情怀”思政课现场(图片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重庆12月29日电(毛小亚 景静)日前,西南政法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将思政课的课堂“搬”到了渝北区木耳镇良桥村王远良家的院坝里,并且邀请了当地的建卡贫困户王远良、党支部书记杨柳以及扶贫办工作人员廖占友走进思政课堂,向同学们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当日,重庆市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商爱玲工作室、罗丽琳辅导员工作室联合组织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2018级入党积极分子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研究生党员开展了“讲‘四史’故事,育家国情怀”思政课教学实践系列活动“初课堂”——乡村振兴大课堂。

  渝北区木耳镇的王远良,2016年被纳为建卡贫困户。此前,他一直住在D级危房里,在政府和扶贫办的帮扶下,他在2017年年底就搬进了80平方米的新房。在现场,商爱玲结合交流的内容将“四史”教育融入课堂,向同学们讲述了小岗村的故事。如今,王远良在帮扶干部的支持下,发扬了小岗村精神,艰苦奋斗,发展扶贫产业带动了良桥村的经济发展。

  听完现场的故事分享,罗丽琳老师总结道:“从良桥村脱贫实践中可以看到他们从乡村产业、乡村人才、乡村文化、乡村生态、乡村组织等方面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觉得这堂思政课上得很有意义,有利于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劳动观和价值观。这堂特别的思政课实践活动更是让青年学生们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会让他们在未来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更加脚踏实地。”

  西南政法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深入基层同上一堂思政课,在思政课中融入辅导员的一线学生工作实践经验和基层群众、基层干部的脱贫攻坚经验,有利于育人与育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思政课教学新形式、新方法、新路径的尝试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