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敏:辅导员不是只管吃喝拉撒的“保姆”

重庆日报全媒体截图 (图片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

  1月11日晚,中宣部、教育部在CCTV-1联合举行2020最美大学生/最美高校辅导员发布仪式。其中,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辅导员简敏,获得2020最美高校辅导员称号。  

  简敏从事辅导员工作22年,她是2932名学生心目中的“简妈妈”;她率先在全国带领大学生开展生存挑战体验……1月10日,简敏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讲述了自己做辅导员的故事。

  学生的“简妈妈”和朋友口中“狠心的母亲”

  50出头的简敏扎着马尾,说话赶紧利落,浑身上下充满活力。她从1998年开始,便在西政民商法学院担任辅导员。

  提起自己从事辅导员工作这么多年的经历,简敏一下子滔滔不绝起来。

  每一个新学年,必须提前熟悉几百名学生的情况,开学后,建立“贫困学生登记”“心理疾患谈话”等各类档案;每逢除夕,邀请留校的贫困学生到家里共度除夕……为此,简敏连续13年放弃休假,为迎接新生,帮助学生就业做各项工作。22年来,简敏一共带了2932名学生,学生都亲热地称她“简妈妈”。

  辅导员工作是琐碎、繁重的。2012年暑假,简敏的父亲因病去世。父亲的遗体刚火化,疲惫的她就连夜从四川雅安赶回重庆。第二天一早,她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参加学校推免研究生的评选工作。

  简敏的儿子9个月大时患肺炎住院,丈夫出差了,她从老家赶回学校筹备开学工作,将儿子托给朋友照料。朋友埋怨她,“天下没有你这么狠心的母亲!”

  但学生们都爱“简妈妈”,每当他们有收获,或者烦恼,都会跟她诉说。简敏说, “青年大学生有梦想、有朝气,和他们一起成长很开心。”

  在社会大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辅导员不是只管吃喝拉撒的‘保姆’。”在简敏看来,辅导员既做“人师”,教品德,也做“经师”,教知识。

  2000年暑假,简敏带领9名学生到福州进行“陌生城市.120小时.10元钱”的生存体验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活动的9位学生每人靠10元钱,在完全陌生的城市生存120个小时。

  当年参加活动的学生万晶,如今已是一名律师,她回忆:在那几天时间里,同学们有的经历了黑中介;有的因为听不懂福州方言被骂;有的则靠电脑技术或心理咨询幸运地找到“准白领”工作……大家经历了各种想象不到的艰辛。万晶说,5天的生存体验深刻地影响了每一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对自己人生的规划。

  “大学生应该在‘社会大课堂’去锻炼。”简敏说。她也一直这样做:带领学生进行“如何看待刑法数罪并罚”的社会调研,最终得出“新罪比漏罪性质更严重”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二等奖的佳绩;对重庆50家青年社会组织进行调研,为政府优化青年社会组织服务提供了智力咨询;走访城市都市留守儿童状况,提出相关调研报告……简敏用不同的课题激发同学们探索问题的兴趣,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2007年,简敏成为全市第一个获评教授的辅导员。

  培育带领出一批优秀辅导员

  一枝独秀不是春。2015年,在市教委的支持下,简敏牵头成立“名师工作室”。这是重庆市首届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由简敏带领校内外的18名辅导员一起开展相关活动。

  简敏说,工作室组建“社情民意调查队”“每周一案组”等团队,采用“1+N+X”(即“1位项目主任+N位专业教师+X学生”)模式,带领大学生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社会调研和公共服务等活动。在西政,简敏还负责成立了学校辅导员教研中心,将全校110余名辅导员整合在一起,共同成长。

  如今,简敏“名师工作室”已孵化出“蒋莉工作室”“杨化工作室”“胡绵娓工作室”等校级辅导员工作室。蒋莉是简敏带的98级学生,“简老师给我三点影响很大:一是执着,二是热爱,三是创新。”蒋莉告诉记者,自己正是受简敏的影响,选择留校做辅导员。如今,蒋莉也已经获得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

  近年来,简敏“名师工作室”教师团队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的精品项目和科研课题近20项,出版著作10部,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获市级以上荣誉称号20人次,所教辅学生获市级以上奖项多达1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