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携手应对气候变化

重庆日报截图 (图片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当前中国工业耗能占总耗能比例、煤炭占能源消费比例均高于全球水平,非化石能源占比则低于全球。未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重在工业,重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此外,在此次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完善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倡议“团结一心,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提振雄心,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增强信心,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这充分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贯立场,重申了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的决心。

  大国之大,不在于体量大、块头大、拳头大,而在于胸襟大、格局大、担当大。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推进气候变化多边进程,积极承担符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国情的国际义务,建设性地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中国方案,体现出负责任的大国风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中国在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团结合作中作出的贡献引人注目,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主席古特雷斯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高度赞扬道,“人们经常问我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成功的原因,而我总是强调,如果没有中国的积极支持,《巴黎协定》就不可能达成”。

  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触发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更受关注。气候变化使全世界人类及文化遗产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气候变化引发了极端天气的发生,如更大的暴雪、更迅猛的洪水、更强烈的热浪、更加干燥的土壤、更加严重的干旱、海平面的升高。科学家认为,因为气候变化,8%的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气候变化是典型的全球性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各国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应对。2015年《巴黎协定》的签署为国际碳市场注入强心剂,预示着未来国际碳市场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意味着各国在气候变化治理的国际合作方面达成了普遍的共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个别国家奉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造成全球经济逆全球化的同时,对气候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逆全球化将导致各国能源消费和能源结构转向国内能源资源,导致清洁能源资源难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削弱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合作和努力。

  中国为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维护各个气候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一方面,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积极推进并促成《巴黎协定》最终坚持和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原则。另一方面,为避免京都机制下强制减排义务分配带来的尖锐矛盾,力主采取“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模式,最终促成了各方都能接受的减排方案,为《巴黎协定》的顺利通过和签署奠定了基础。中国还是落实《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中国在落实《巴黎协定》所做出的努力世界有目共睹。此次会议上古特雷斯赞扬中国是《巴黎协定》达成的重要一环,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为推动净零排放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方向是正确的,正在发挥引领作用。2017年中国已提前3年落实《巴黎协定》部分承诺,中国在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能力建设、鼓励地方行动、提升公众意识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2019年底,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我国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目标。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各国在制定经济复苏计划时,既要包括振兴经济,也要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复苏。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里流淌着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血液。早在春秋时古人就已深思“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我们至今仍遵守“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朴素相处之道。气候变化是全球性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解决。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古老智慧和经验,勇于承担大国担当,携手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地球是唯一的,于亿亿星球中,唯有地球诞育了生命,若人类不爱惜珍惜地球,那么人类未来将在哪里生存?世界各国要团结合作起来,付出现实行动,制定长远规划,践行《巴黎协定》,促进全球经济绿色发展,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作者张晓君系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宋愿愿系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