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堪比“追星” 西政大学生搬小马扎、席地而坐听北大教授讲课

重庆日报客户端截图 (图片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

朱苏力教授 (图片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

  5月25日,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朱苏力来到第四届中国特色新闻学高级研讨班暨首届新闻教育圆桌会。他为来自全国的150余名学员们,作了《家、国和天下》的专题授课。

  朱苏力语言幽默,深入浅出、纵横开阖地从古今中外多个维度,为大家讲解了家、国和天下的关系。

讲座现场 (图片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

  现场,除研修班的学员外,不少大学生慕名前来听课。由于座位早早被占完,不少大学生只能席地坐在讲台周围、过道听讲,有的则站在门外旁听。

  休息间隙,大约五六十名大学生,排着队等朱苏力在著作上签名,场面堪比“追星”。

  “华东政法大学陈颐教授曾这样评价:’朱苏力对中国法律法理学研究从主题、内容到方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朱苏力之后,中国的法理学变得不一样了。’”一位带小马扎到现场听课的同学说,这是非常难得的一次近距离向名师学习、请教的机会,所以大家非常珍惜、非常兴奋。

学生排队找朱苏力教授签名 (图片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

  人物简介:朱苏力祖籍江苏东台,出生于安徽合肥。他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92年在美国获商法与税法学位后,任教北京大学法律系,曾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其代表著作有《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法律与文学》等。

  以下为朱苏力演讲摘录:

  我跟西南政法大学其实有点渊源,我哥是西南政法大学78级,我是北大78级。我们家那一年一下考上4个大学。所以来这里觉得很亲切。

  今天我讲讲家、国和天下的问题,我们理解中国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要基于家、国、天下去探讨这个问题,和历史、地理、气候、文化结合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帮助我们重新解构对世界的理解,解构家、国、天下与个人的关系。

  中国文明为什么这么广阔?

  首先家、国、天下当然一般来说都是受到孟子传统的影响,注意不是孔子的影响。孟子强调从自我做起,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仅仅能够修身很好的人,就是一个好人而已。所以孟子的说法,在中国古代其实是一个极少数派。

  老子就讲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天下观天下,韩非子也是这样说。管子也说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该是怎么回事就怎么回事,不能东扯西拉。

  后代也有许多学者讨论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讲家、国、天下的问题,实际上讲的是关于中国国家治理问题。

  从古到今,古代人就发现要解决3个问题,就是家、国和天下这3个问题。这是3个重大的制度,有区别的制度问题。

  因为我们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不太一样。我们四大文明古国,古希腊、意大利、罗马,基本上是在北温带的地方,这是人类生活最早的文明可以形成国家的地方,大致是在北温带。

  但是所有这些民族当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就是中国文明,其他的都在消亡了,包括古希腊、罗马,事实上罗马的文明后面也被基督教征服了。

  古希腊的文明,是广义的基督教。还有一部分伊斯兰,其他地方只有中国文明,还是有着传统的儒家文明。

  古印度从来不成为一个国家。今天我们知道印度大致可能有四个国家,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和缅甸,两河流域文明,它也是很小的。

  埃及文明其实就是沿着这条线,主要是在河口这个地方。

  中国文明为什么会这么广阔?其他地方的文明比如地中海、古希腊的文明,是围绕着地中海周边的古希腊、罗马城邦的文明,它不是一个地域文明,是一个海洋文明。    

  中国很广阔。这次研讨班我们很多老师从北京飞到这里,我们用同样的文字,同样的语言进行交流,这在世界上很少有这种情况。

  欧洲跨越了很多个国家,中国14亿人口,全欧洲人加起来才七八亿人口。我们中国60%的城市人口,但是已经相当于全部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了。

  这么大一块土地怎么变成一个国家的呢?欧洲三千多年了,古希腊还是一个破碎的国家,最多旁边出现一个土耳其。罗马也是的,他们没有成为一个大国。

  但是中国慢慢成为一个大国,有人说山水相连并不一定构成国家。你看欧洲,欧洲其实平原很辽阔,远比中国大,但是欧洲国家特别小,那为什么?

  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是山水不相连的国家。典型的就是美国阿拉斯加和美国,中间隔了加拿大。俄罗斯当中也隔了其他国家。

  中国历史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帝国,帝国完全靠军事力量征服的,没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整合。

  中国是一个政治、文化共同体,今天叫统一的多民族、多元一体的大国,而且中国的历史很长久,至少从西周开始,中国通过“家天下”的方式,开始建立以西周为中心的统一。

  原来西周是一个部落社会。西周就派出自己的叔叔、儿子等,通过建立“分校”的方式统一天下,而且语言上是统一的。所以如果没有家天下,中国不可能出现西周,也不可能出现之后的秦的统一。

  这是通过血缘关系来勾连政治关系。但是血缘关系随着繁衍慢慢会淡化,所以如果没有政治交往、经济交往、文化交往,血缘关系就会慢慢淡化。

  因此从秦国开始,包括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国家都开始郡县制。这种制度就是:如果派儿子和叔叔管不住(因为王室子弟没有打仗、管理的经验),我就挑选张三长期做管理的事情。但我不让他长期在那里做,待几年又走,换到其它地方去。这就是今天的干部交流、异地为官制度。

  中国古代文明如何形成?

  中国这么广阔的地域,主要是集中在渭河平原以及再靠上一点,中华民族最早的文明,大致就起源于这里。

  尼罗河、印度河还有两河流域,流向都是南北向。中国的河流都是东西向的,这很重要。这是我自己观察出来的。

  气流从南向北来,因此南北河流不大容易发洪水。而中国是东西向的河流,上游到下游一直都下大雨,因此就会发生洪灾。

  这种情况就使得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古希腊没有太多的耕地,也没有形成大的国家,只利用本地种植的产品同其他地方进行贸易,主要是生产橄榄、藏红花,葡萄等等东西,他们运到其他地方去进行交换。

  海上的交通比较便利,可以借助风,海上可以大量的运输。

  相反在陆地上的运输实际是很难的,我看过一个材料,某个地方要运粮食到长征沿线的话,95%的粮食都是路上吃掉了。所以中华民族是非常艰苦的,中国为什么不能发展成海洋文明呢,是中国地理决定的。因为中国近海没有太多的岛屿;第二个因素是台风和飓风。

  因此中国形成的农业经济,最早是在黄土高原。大家看过《人类简史》,人类的自然群体大约是150人。在黄河流域可能村庄会大一些,大概几百人,一般说来大概150人,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150个人左右的村庄大约需要5000亩地,才能养活村庄的人口。5000亩地,这个村子就不能大,因为你去种地来回好几里路,一个小时才到那,然后干一两个小时,然后再回去中午吃饭然后再去。

  这就造成一个村子实际上是一个家族,而不是现代意义上多姓的一个村庄。因此就出现小农经济,按道理来说也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也不需要交换,没有天灾人祸就可以生活。

  因此古代人就思考,这需不需要国家?世界历史上很多地方没有出现过国家,像北美,印第安人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非洲到二战的时候只有三个国家,埃及、利比里亚。

  中国内忧外患,多难兴邦,必须建立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原因是黄河流域的泛滥,还有旱灾,还有蝗虫等灾害。中国人种的五谷都是带壳的,小米、黄米、小麦、大麦、水稻和大豆,这些粮食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储存。

  虽然也有根茎的粮食,但是不吃,因为它会发芽,不能保存。一个粮食高产地带,它一定会集中生产储备粮,而且需要多样性,否则抵抗天灾的能力就大大降低。

  因此治理黄河非常重要,具有全流域的重要。中国开始出现对政治精英的需求。

  管仲最大功劳之一,就是九汇诸侯来讨论治水。如果没有统一的政权,比如把北边的河坝修高,就会淹到南边。如果不统一,没有统一的政权,那老百姓最受苦。

  另外,北方是不太适合农耕的。北方的游牧民族需要南方的农耕文明:一是粮食,或者主要是以粮食为代表的植物维生素。第二,织物,像布、棉、丝等。第三,是金属。有金属才能有锅,有锅才能够使许多食物充分获得营养。

  农耕民族如何抵抗北方游牧民族?中国长城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基本的宪法性制度,中国的内忧和外患促使了国家的发展。

  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可以看到,知识分子已经形成对“统一”的认识,商鞅可以跑到秦国去当官,孔子周游六国。周游列国就意味着文化、语言、文字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之后,发现西周的制度,他就开始通过郡县制,立度量衡等一系列制度,来制定国家的政策。这就是中国大国的形象。

  不过,要完成农耕与游牧之间的对抗,光靠中原是不够的,必须把整个的农耕地区拉进来,因此要修运河,把南方的资源运到北方去。所以,内忧外患促成了整个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家、国、天下的关系

  国家的形成,它会带来一系列国家整合的问题,要求中央必须能够协调各地方。

  古代的通讯技术、知识传输技术、信息汇集制度、交通问题、税收等等,都是围绕怎么去建立这个国家。

  古代除了皇帝以外,其他的所有人都是生活在农村。国家的财政、税收、人力资源、政治、精英全部都来自于农村。现在略有改变,城市人口63%左右,再过十年可能到75%左右。15年以后,可能就80%左右,基本上算城市化了。

  家是什么东西呢?国家不大可能提供各种力量到农村。中国革命的开始,是从农村开始。农民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他对这个国家外来需求是很少的,他唯一需要的东西,盐。

  中国从一个农耕文明慢慢走到今天,这70年,太不容易了,是人类历史上没有过的这种巨大的变化。

  农民需要一点盐,还有铁,金属。另外就是婚姻。中国社会很早开始,一定要把本村人要嫁出去。村子里面怎么组织起来?中国采取的最简单的,就是利用血缘关系,构架这个村庄。

  要组织这个村子要有哪些最基本的规矩呢?父慈子孝,长幼有序,以及男女有别。

  儒家关注的这三个方面,就是社会秩序稳定。新中国建国以后,农村的改革就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分土地、包产到户、美丽乡村、扶贫攻坚一直都在解决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分土地呢?毛主席在1965年的时候讲,中国为什么不能搞包产到户?土地私有,一定会贫富差别的,贫富差别后一定有地主,地主不会去买化肥,不会去买农药,不会去买拖拉机,只会剥削农民。农民想节约钱,他也不会去办工厂,那中国的农村一定是传统的农业社会。

  新中国建国以后就要解决农民、农村的问题。现在城市化已经是60%以上,如果“家”慢慢都变成镇、变成市,“家”就慢慢地消解了。所以我们有科技下乡、希望工程、脱贫攻坚、美丽乡村等等基层政权建设。这是第一个大问题,治家。

  第二个大问题,治国的问题。从国家的政治精英来说,如果没有办法从全国各地来吸引能人,甚至精英,选拔这种精英到中央来,再派到全国各地去,就不可能维系。因此中国从很早开始,就注重政治精英。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建立考试制度。这实际上是标准化的过程。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利于交往,有利于征税,通过土地田土来征税,或者通过粮食产量来征税。这是国的问题。包括政治精英选拔,国家才能强大,才能统一军队,还要统一武器。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国家的技术制造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全面提升。经过了秦汉以后,中国整个国力就大大提高,使整个国家形成一个合力。

  最后讲天下。也许你不是国家的政治精英,但是至少要有一些人有准备为这个民族、为这个国家伟大复兴而牺牲的精神。

  比如我们学法律,学完了以后有一部分是解决日常的问题。但同时更重要的问题,至少要有一些人愿意为这个国家,在关键时候出点子。知识分子要时刻不忘想这个问题,对国家有贡献,哪怕自己受了委屈,哪怕自己不得志,都必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