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思录】五育并举推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华龙网截图 (图片来源:华龙网)

  党中央要求,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植红色基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推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德育铸魂,夯实大学生修德修为的压舱石。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高校要以聚焦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线,以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载体。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党史中汲取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磅礴力量。通过丰富德育的形式,引领大学生将德育教育与德育实践结合起来,自觉赓续红色基因。譬如,开展同上一堂思政大课、主题宣讲、专题培训、专题读书会等活动,学习弘扬“红船精神”“红岩精神”等革命精神,“航天精神”“女排精神” 等奋斗精神,廖俊波、毛相林等“楷模精神”,在历史与现实的德育教育中领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华。组织学生参观革命英雄纪念馆、红色文化遗产等,在生动有力的德育实践中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智育固本,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要着力完善大学课程体系结构,打造多元立体的党史课堂,将思政课的理论广度与专业课的理论深度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激浊扬清,弘扬时代主旋律。准确把握百年党史的主线和主流,清醒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脉络和趋势,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这要求高校在课程体系结构、授课方式、课程内容上不断丰富创新,重视挖掘党史素材,充分用好红岩精神,实现创新性转化。让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体育强健,培育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体魄。长征时期,我们党在内部条件极其艰苦、外部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最终赢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铸就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铸造了长征伟业的历史丰碑。长征的伟大胜利离不开坚定的革命信念,离不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更离不开过硬的身体素质。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互联网的兴起运用,带来了不少新问题。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广泛带领大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红岩路等户外实践教学活动,磨砺坚韧意志,锤炼过硬本领,培育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奠定健康的身心基础。

  美育浸润,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情操。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红色故事、英雄人物通过绘画、雕塑等艺术的形式创作出来,更加生动鲜活,易于理解接受。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在大学生中厚植爱党情怀,鼓励他们运用红色素材,创作艺术精品。同时,还可以将传统乐趣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多方面提升品位,陶冶情操。如露天红色电影展播,欣赏“千秋红岩”历史陈列等,既能让大学生体验不同年代的生活乐趣,又能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劳育淬炼,锻造大学生的劳动本领和价值。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高校用实干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领大学生自觉学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在劳动实践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大学生积极参加基层一线的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勤工助学等提供条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弘扬到西部、到乡村、到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先进事迹,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积极氛围,真切体验“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广大青年大学生要“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