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十佳科普研学线路发榜 “成渝古驿道非遗之旅”入选

  

     10月26日,首批“成渝地区十佳科普研学线路”及“十佳科普研学资源”正式发布,成渝科普“双城记”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悉,西南政法大学媒介素养科普基地推出的“成渝古驿道非遗之旅”成功入选,这也是此次唯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入选的科普研学项目。

  图片

  此次“2021年成渝地区十佳科普研学线路和十佳科普研学资源”评选活动由成都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联合重庆科普基地联合会开展。活动累计征集到成渝地区科普研学线路、科普研学资源89项,涵盖了自然保护、生命科学、公路交通、航空航天、现代农业、防灾减灾、地理地貌等多个领域。经组织推荐、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评选出10条2021 年度成渝地区十佳科普研学线路、10个2021 年度成渝地区十佳科普研学基地(营地)和10个2021年度成渝地区十佳科普研学课程(活动)。

  图片

  记者了解到,成渝古驿道非遗之旅研学线路,结合成渝古驿道的人文地理特色和沿途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遴选古驿道重庆一侧的朝天驿、走马镇、大足和四川一侧的双凤驿和龙泉驿共计五个科普站点,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一条涵盖传统技艺(重庆吊脚楼营造技艺)、民间文学(走马镇民间故事)、传统美术(大足石雕)、传统舞蹈(隆昌双凤龙灯舞)和民俗(龙泉驿客家婚俗)等多个门类的非遗之旅。成渝古驿道肇始于汉,成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驿道东起重庆朝天门,西至成都龙泉驿,全长约500公里,是古时成渝陆路必经通道。

  图片

  该研学线路以“非遗+人文地理”“非遗+融媒体”为实践特色,不仅能让研学者充分享受古驿道沿线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还将引导学习者深度体验融媒体时代的非遗传播和方法,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悠久魅力,更好地承担起“记录、典藏、传播、行动”的文化使命,促进成渝地区科普研学事业蓬勃发展,推动传承非遗文化。 

  “研学线路通过新闻学教学中‘师徒相授’手把手传承的深度学习方式,让研学者了解古驿道历史,调查、记录和传播各站点的代表性非遗项目,增强研学者的在场感,提升价值感和获得感,使其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和认同。”西南政法大学媒介素养科普基地主任、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李韧教授说。

  据介绍,自2016年起,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韧教授就带领学生团队实施非遗项目的深度报道,创办“非遗与传播”微信公众号,系统、深入、持续地讲述非遗故事,迄今已完成包括川江号子在内的非遗项目融合媒体报道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