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立德树人 守正创新”精耕思政课程质量提升工程

  

  西南政法大学位于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改革开放后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重点大学,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院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西南政法大学大门

  

  西南政法大学一直以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守正创新,以精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提升为宗旨,形成了党委全面领导、干部名师引领带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校上下协同配合的思政课质量提升工作协同联动格局,稳步推进思政课程质量提升工程。

  

  

  西南政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座谈会

  

  上下一心,党委领导,把握思政课程质量提升方向

  

  学校将思政课程质量提升作为系统工程。近年来制定了包括《西南政法大学关于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实施办法》《西南政法大学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动方案》《西南政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西南政法大学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择优资助计划实施办法》《西南政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室建设方案》等文件,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党委领导,上下一心,充分构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

  把握思政课质量提升方向,学校坚持贯彻“1、2、3、4、5”原则。校党委常委会议、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思政课专题会议研究工作;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至少听1次思政课、给学生讲授2个课时思政课;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至少3人,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4个课时思政课;学校每学期开设5门思政课,且校党委书记、校长每门听课不少于一次。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形成了党委重视、严把思政课程建设方向,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开拓思政课程质量提升新思路,确保思政课履行好培养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的新格局。

  

  内外兼修,师生并行,保障思政课程质量提升水平

  

  为充分保障思政课师资力量,学校搭建了“三个平台”,组建了“三支队伍”。

  在平台建设方面,一是思政课教师工作室平台。将思政课名师与青年思政课教师实行“结对帮扶”,充分发挥思政课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教师成长探索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搭建平台。二是“三精”教学技能竞赛平台。学校专门创设思政课“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课堂”三个竞赛平台,以赛代训,赛教案、赛课件、赛课堂,促进思政课授课水平提升。三是“三精”思政课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精彩教案、精彩课件和精彩课程资源库,充分共享资源,在切磋交流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建立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并以实施“三划”,即思政课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计划、改革创新计划、学科建设计划重点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认同度、显示度、支撑度“三度”。二是建立健全党政干部、教学名师授课队伍。特别是在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方面,建立了学校党政干部讲思政课的常态机制,同时鼓励校内相关专业学术带头人、各学科一流专家学者和教学骨干教师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积极推动具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到思政课课堂上讲课。据统计,2021年学校各类教授走进思政课课堂比例达70%。三是着力培养学生骨干队伍,实现校内“大学生讲习所”与思政课程深化联动。让更多大学生讲习所成员走进思政课课堂进行宣讲,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各方面素质高、学习积极性强的学生充实大学生讲习所队伍,师生良性互动,实现双向良性教育模式,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西南政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集体备课

  

  教改并重,三抓三化,探索思政课程质量提升亮点

  

  以探索思政课程质量提升为中心,学校逐步搭建了以“三抓三化”为特色的战略体系,从教学各环节出发,在实践中改革,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逐步提升思政课程质量。

  一是抓关口前移,教学精准化。学校定期向全校师生发放思政课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分析调查问卷,精准施策,努力打造思政“金课”,逐步推进思政“金课”教学模式构建。

  二是抓教育改革,教学创新化。学校设立校级思政课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专项课题,以校级、市级和国家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立项课程为抓手,打造思政课特色示范课堂。同时,探索创新思政课教学组织形式,建立“课上+课下”、“理论+实践”、“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四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深入挖掘重庆市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金课”,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三是抓课程实践,育人全程化。学校在思政课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课程实践环节,注重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性充分体现,《西南政法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讲习所》课程入选重庆市2020年高校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实现了学校省部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零的突破。

  

  点面兼顾,制度保障,构建思政课程质量提升文化

  

  学校立足本校思政课程教学实际,落实相关质量监控和保障配套制度,逐步形成“三集三提”三级的自查、自纠、自省的质量文化。

  一是集体备课和督导制度。坚持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思政课教研室每学期至少组织开展4次“三集三提”活动,即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以提高全体授课教师教学水平。学校每学期针对思政课集体备课进行专项检查和督导,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是教学质量和保障机制。教学运行方面,坚决实行“校领导和校级教学督导——院领导和院级教学督导——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三级联动教学评价机制,对思政课备课、教学内容、教师课堂表现及课程考核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督导。教师绩效方面,建立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绩效按质分配机制,对思政课教师岗位绩效实行年度考核后予以发放,充分调动专职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质量评定方面,建立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根据《西南政法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及时调整不适合担任思政课教学的教师。

  

  

  西南政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教学竞赛

  

  学校着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质量提升工程做深做实,成效显著。近年来,学校4位教师参加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1人获得特等奖、2人获得一等奖、1人获得二等奖;先后有8名教师获得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此外,学校还获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2021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优秀案例二、三等奖,3名教师获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21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优秀论文特等奖、一等奖;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重庆市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和重庆市首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示范团队建设项目。

  未来,学校将继续坚定信念,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引领思想的根本任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着力课程建设支撑点、着力师资建设支撑点,坚持正确方向,不断开拓创新,全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