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经典,细读经典

    

    读书不怕慢。慢工出细活,细活出精品。我们所追求的精,是读得进去,精深地探究思想家的本意;我们所追求的细,是走得出来,细致地思考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方向

    

    

    付子堂

    

    □  付子堂

    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愈来愈美丽,被校友们称为“西政园”。“西政园”里敬业楼与学生宿舍楼之间,有一条小道。道旁的崖壁上长满了爬山虎,春夏满目葱茏,秋冬五色斑斓。

    每逢周日和周一傍晚,都有一群师生穿过这条“爬山虎小道”,来到致理楼二楼教室,坐而寻道。19:00正式开始上课,通常23:00左右师生才离开。走入教室,夕晖晚照;走出教室,夜色深沉。十数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周而复始。

    深夜课堂

    这个“深夜课堂”,周日是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的经典研读课,周一是法理学前沿课。关于经典研读课,自2005年春开读柏拉图《法律篇》。到2021年暑假前,终于读完了整部《法律篇》和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2021年秋季学期,开读哈特《法律的概念》。照例,几个中英文版本对照着,辅以收集到的海内外相关研究论文、专著,慢慢读。目前,课程仍在进行,思想之旅正当途中。

    2018年,作为精细研读《法律篇》课程实录的《法治理想国》精装本,厚厚两大卷,共102万字,由学术名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法制日报》(现已更名为《法治日报》)在对此进行专题报道时,用“十数年磨一剑”来表达惊喜。《论法的精神》研读课程实录,目前正在文稿整理中。

    上个世纪60年代,政治哲学家施特劳斯在芝加哥大学开讲《论法的精神》,最后成书《从德性到自由——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讲疏(1965-1966)》(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中文版)。半个世纪后,“西政园”“爬山虎小道”尽头的山城“深夜课堂”,也即将结出同一题材的学术成果。

    思想之旅

    黑格尔说,哲学把握的是思想中的时代,“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这与妄想个人可以跳出他的时代,跳出罗陀斯岛,是同样愚蠢的”。西政“深夜课堂”,正是沿着古代—近代—现当代的时间轴一路读来。已经研读的几部经典,是法的精神史诗,是人类法治文明的思想精华,折射各位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主题和时代呼声。

    这条思想之旅肇启自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其展现的是“轴心文明”时代的思考。公元前500年左右,“轴心文明”同时在世界上远隔山海、往来无多的几个文化发达的不同地区出现,几乎同时诞生了若干世界级的大思想家——中国的老子、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

    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重量级思想家遥遥呼应,风云际会。这是人类制度文明和哲学思想达到初步发达状态时的产物,也是对思想的文字记载能力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的产物。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语),思想和智慧既指向自然界,也指向人类社会自身。在“轴心文明”时代,异地哲人对人类社会的共同聚焦人与国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法律是国家与社会得以有效运转的规范性保障,正如柏拉图所说“法律是一根金质的韧带”。

    “轴心文明”思想家思考正义、思考法律与道德、思考真善美的结合,都在思考人类社会如何进步,思考人类的良善制度设计和价值坚守。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感叹:“全部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在法律思想史上,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国仍是后世敬佩的天上的城邦、思想的源头。是故,我们解读经典第一部书名就定为《法治理想国》。

    近代法学家孟德斯鸠,展现的则是启蒙时代的思考。在那个时代,欧洲诞生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批伟大思想家;美洲诞生了潘恩等受到欧洲影响但也呈现美洲本土性的思想者;中国也诞生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极具原创意识和思考深度的伟大哲人。

    启蒙时代堪称人类的第二个“轴心文明”时代。作为启蒙时代思想家里为数不多的法学家,孟德斯鸠无疑是法学旗手。孟德斯鸠所讨论的不同的法以及良好的法的精神,无一例外都诞生于人类所处的特定环境当中。

    环境等因素造就了不同的法的类型,的确带有相对性;而人类在开放的贸易体系当中孕育了公平观念和契约精神,于是法又具有共通性。孟德斯鸠所开创的法学启蒙学派,因此带有强烈的实践气质。后世众多法的观念,都离不开孟德斯鸠“法意”之光的烛照。

    关于这条思想之旅的现代驿站,我们选择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极具代表性的法学家哈特。哈特以奥斯丁、霍姆斯、格雷、凯尔森以及富勒等为对话者,将语言哲学应用到法学研究之中,引入内在视角,探讨法的规范性和来源,回答了“法律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

    哈特的法律理论受到世界法学界高度关注,解读和批判纷至沓来,诸多理论命题在争鸣中得到进一步阐发。哈特一度成为世界法学界的焦点人物,是当时世界法学注意力向普通法系国家倾斜的一种表现。这种注意力,一定会朝向世界的东方。

    别开生面

    冯友兰先生说过,哲学史家是“照着讲”,而哲学家不能仅限于“照着讲”,他要反映新的时代精神,要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这就叫“接着讲”。

    从“照着讲”到“接着讲”,体现的是学术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西南政法大学“深夜课堂”,精细研读这几部法学经典的时段,恰是中国法理学自我认知、自我塑造、自我画像的意识成为高度自觉的阶段。再下一步,有老师建议初选研读中国经典《尚书》。

    “取经”的目的,不是“藏经”,而是筑基、思考、反思和构建。中国的法理学历史,可以溯源到几千年前,追溯到中华法系构建以来,追溯到近代尤其是学术范式转换以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进程开启以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题中应有之义包括中华法系的伟大复兴。

    从历史走来的中国新时代法理学,必须建构自身的学术体系,立足中华民族自身,同时面向世界、会通古今,进行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理论创新,如此才有望重振新中华法系。王夫之有所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之说,我们研读经典,便是为了继承前贤,含英咀华,更为了别开生面,昭示未来。

    板凳要坐十年冷。不慕虚名,甘于寂寞,有时还必须学会与孤独作伴。这可能就是精读、细读伟大经典的常态,也是我们选择这条思想之旅应该做好的心理准备。2021年12月19日刚刚过了千岁生日的变法家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读书不怕慢。慢工出细活,细活出精品。我们所追求的精,是读得进去,精深地探究思想家的本意;我们所追求的细,是走得出来,细致地思考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方向。从微观入手,逐步形成成熟的中国法理学认知;从宏观着眼,让读懂历史、读懂经典所获得的真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通向未来。

    海德格尔曾经用“林中路”,来形容思想敞开的澄明之境。山城重庆“西政园”里的这条“爬山虎小道”,正是西政师生们探寻法理、开启智慧的“思想之道”。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