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新时代铸魂育人关键力量,锤炼思政课教师“引路人”素养——西南政法大学思政课有“学”又有“术”

  

  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体系中,思政课发挥着“压舱石”的重要作用。2020年、2021年,西南政法大学思政课相关课程分别成功入选重庆市高校社会实践一流课程、重庆市一流课程。

  牢记铸魂育人使命,近年来西南政法大学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守正创新、五措并举,想方设法让思政课“立”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让思政课真正成为点亮学生心灯,指引学生健康成长的光明之课。

  为切实加强思政课建设力度,学校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以实际行动深入推动思政课建设。三年来,学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纳入总体发展规划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以及“双一流”建设方案。制定《西南政法大学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方案》《西南政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并抓好工作落实,全力提升思政课质量。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坚决贯彻“六要”标准,全力推进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和综合素养双提升计划。三年来,学校新增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1个,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1个、两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获“重庆市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名家名师”,1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获评 “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3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入选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7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入选校级122人才计划,教师的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学校坚持“八个相统一”要求,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不断完善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注重总结课程教育教学经验,精心打造课程品牌,完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论”丛书的编写与出版。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学校突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携手共进,开展一系列改革创新探索,增强思政课参与体验感。打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五位一体”协同教育新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学问思辨行”教学模式、《形势与政策》课程“3+N”立体教学模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维多元”模块化教学模式,真正使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

  思政课既要上“实”也要上“活”。学校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教学的实践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体验感有机结合,将立德树人育人要求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程,让思政课焕发新生与活力。成立大学生讲习所,成员先后走进学校思政课课堂、党课课堂,走进企事业单位、乡村社区,开展了500余次宣讲活动,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签订了合作协议,将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感悟真理和信仰的力量。

  让教学“强”起来,让学生听进去。学校紧跟时代发展、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学生关心热点,全力构筑教师技能提升支持体系,打造学生愿意听、听得懂、悟得到的思政“金课”。

  三年来,学校出台推进“集体备课”与“资源共享”相连接,加强互动交流,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推进全链条制度支持体系建设。2019年以来,5位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1人获特等奖,2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6位教师参加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1人获1等奖,2人获2等奖,2人获3等奖。两位教师参加重庆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1人获2等奖,1人获3等奖。

  (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