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别样青春|研究传统文化 他依然对新鲜事物保持热情

  

  

  “有没有同学看过网上这个段子?”前几天,在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武夫波在课上又一次发问,生怕同学们不了解网上最新的段子。这样的“关心”是他们师生间最常见的互动。知道“梗”比学生快、教学通俗接地气、课后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让热爱滑雪、动漫的“90后”副教授迅速“出圈”。

  今年32岁的武夫波出生在山东邹城,27岁从中国政法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西南政法大学任教,30岁时成为副教授,如今是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文化传播研究院副院长。

  他的博士论文先后获得了第七届“张晋藩法律史学术基金会征文”一等奖(第七章)、第五届“孙国华法学理论优秀青年学术成果奖”优秀奖和第二届青年法学优秀学术著作“金獬豸”奖。入职4年多,武夫波主持了省部级重点、一般课题4项、校级课题3项,多次获得各类教学比赛一等奖。

  

  生长在孟子故乡,从小耳濡目染传统文化,对读书充满着浓厚的兴趣。2017年入职西南政法大学后,武夫波和同事发起成立了与文读书会,课余与师生们谈古论今。

  “有一次,我们正在讲《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一节,却意外感受了古人 ‘秉烛夜游’之趣。”在那次读书会上,因遭遇大暴雨,学校突然停电。在黑暗里,武夫波和同学索性抛开书本,借着手机电筒发出的微弱光线,畅谈古今,同时借风雨停电,武夫波引导大家理解变化的意义。活动后,不少同学感叹这样的经历很特别,“就像和古代先贤一起秉烛夜游,感受清风明月的乐趣。”

  

  武夫波介绍,参加读书会的成员来自不同专业的师生。疫情前还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吸引了不少医生、公务员、创业者、律师等校外人士参与,至今已累计义务开展“与文读书”活动94期,超过5000人次参与,且仍在继续中。

  

  优秀的科研成果、汲取先贤的智慧成果……研究传统文化的武夫波并不老气横秋,反而时刻显现着当代青年的很多特点。爱摄影、爱滑雪,还喜欢动漫、游戏,从PC时代的端游到如今的手游、VR游戏,武夫波如数家珍。“虽然我工作研究的是最抽象、最传统的中国传统法哲学、政治哲学,但在厚重的思考之外,有着和无数年轻人一样的生活热情。”武夫波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