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政学子走进社区为听障人士宣讲民法典

image.png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战海峰 通讯员 栗可馨 杨曾曾

“到超市买了过期商品,可以要求退货退款吗?”“捡到了别人的丢失物品能不能要求对方给钱?”5月17日上午,一场无声的宣讲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建村社区开展,一群既懂法律,又懂手语的学生志愿者与社区20余名听障人士互动交流,传递温暖。

在第三十四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西南政法大学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的志愿者们走进沙坪坝区磁建村社区,开展“助残有温度,民法有典声”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活动现场,学生志愿者们分别为听障人士带来手语舞、手语情景剧、法律手语教学、互动问答等节目,用他们看得懂、愿意看的表演普及民法典知识。

订立遗嘱需要哪些条件?公证遗嘱具有优先效力吗?被宠物咬伤后如何追偿?在情景剧表演中,志愿者们用流畅的手语向在场的听障人士科普民法典中遗嘱的订立和效力、诉讼时效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他们用生动形象的日常小故事向在场听障人士讲解了民法典如何保护大家合法权益,并规范大家的日常行为。

“左手伸拇、小指在前;右手伸拇,食指、小指在后上方,指尖对着左手拇指,意为‘监护’。”“左手横伸;右手拇指、食指捏成圆形,户口朝上,从后向前移入左手掌心下,意为‘存款’。”手语互动环节中,法律手语词汇学习、有奖问答等活动备受大家欢迎。

b95d3801f1bc8b26b77286ce2d91656.png

在场听障人士们热情回应,高举双手比划手语,跟着志愿者学习法律手语的相关词汇,并根据志愿者提出的互动问题,比划出自己的答案。现场互动频繁,大家笑脸盈盈,不时发出阵阵掌声。活动结束时,现场听障人士还纷纷用手语为志愿者们点赞,表达谢意。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志愿者在听障人士和民法典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用手语为听障朋友表演情景剧,宣讲民法典,教授民法典,用满满的爱心、真心、诚心,让民法典有声,让听障朋友知法、懂法、用法。”共青团沙坪坝区委副书记樊沛鑫对本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让更多人的听障人士朋友‘听见’法律的声音,”西南政法大学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导师张伟教授说,“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活动,以法治温度助力无障碍环境建设,让美好生活更有爱。”

“趁‘民法典宣传月’之际,我们表演了六段情景剧,进行了法律手语词汇教学,生动形象地向到场的听障人士普及了一些法律知识,帮助他们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更加感受到手语普法的意义所在,我们要让每个群体都能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与温暖,让法治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来自西南政法大学2022级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本科生邹荣鑫同学在表演后激动地说道。

据悉,此次活动由重庆市普法办、共青团重庆市委、重庆市残联主办,西南政法大学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馨小青”助残青年志愿服务沙坪坝分队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