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普及宣讲团深入黔江水田乡开展“三下乡”活动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 7月16日-19日,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组建“送‘马’下乡,你我‘黔’行”理论普及宣讲团,选派2名老师、22名同学赴黔江区水田乡开展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邓斌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马丹青老师与团队师生合影。

牢记嘱托,挺膺担当:理论宣讲赋能乡村振兴

“同学们,基层宣讲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努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需要我们积极创新方式方法,让群众坐得下、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把基层宣讲阵地建设成为团结教育引导基层群众的精神家园。”重庆市委宣讲团成员、重庆市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邓斌教授在宣讲团行前动员会上强调。

邓斌书记在行前动员会上讲话。

同学们秉持“深入浅出”让宣讲方式“活起来”的理念,借鉴学院大学生讲习所积累的宣讲经验,针对不同年龄的群体,分别采用“院坝宣讲”“入户宣讲”“红岩精神小课堂”“宣讲汇演”的方式,确保既有集中统一的权威宣讲,又有为不同受众量身打造的个性化宣讲,努力达到“让群众坐得下、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的效果。只见现场院坝宣讲时,同学们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唠家常;入户宣讲时,同学们耐心仔细、解疑释惑。

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202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袁彤进行院坝宣讲。

无论是院坝宣讲、入户宣讲还是宣讲汇演,同学们都紧扣村民们的关切点,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努力让大家愿意听、听得懂、有收获。交流过程中,不仅注意突出形势政策宣讲,契合村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关切,把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与当地各项事业发展实践相结合;还尤为注意强调党的初心使命,把来之不易、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展示给村民们,将村民们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

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2022级哲学专业学生巫卓睿与村民进行交流。


同学们在宣讲汇演活动中进行主题宣讲。

让同学们最为难忘的是,7月18日上午在黔江区水田乡吴露希望小学为小学生们带去的一堂红岩精神宣讲课。同学们将“有知识”和“有趣味”相结合,通过看视频、做游戏、手势舞等形式引导小朋友们童心向党、传承红色基因,“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2022级学生周颖与小朋友们在课堂上互动。

榜样力量,激励前行:走访党员感初心,对话干部知使命

走访老党员、对话乡干部,在一问一答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与精神品格。为深入了解默默奋斗在乡村的老党员、村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同学们抵达水田乡石郎村后,便对青年乡干部张晓燕以及三名老党员王绍龙、王绍政和舒金培进行了访谈。

水田乡乡干部张晓燕与同学们动情地分享了自己在水田乡工作的主要内容、困难挑战。在交流中她提到的“这里需要青年”“为民情怀要落到实处”和“再难也会坚持下去”这三句话给同学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水田乡乡干部张晓燕正在分享交流。

走访老党员活动,也令同学们颇为触动。一路走来,三位老党员见证了水田乡的发展与变化。虽然退休多年,但他们对水田乡的大事小事仍十分关心。


老党员张绍政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行走”的课堂:实地调研观村貌,岗位体验察乡情

理论普及宣讲团成员在红豆杉长寿文化园合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助力青年学子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青年学子唯有深入实践,才能深切感受社会前进的脉搏。”宣讲团带队老师陈晓雪反复叮嘱同学们。

为确保实践深度,结合当地实际,同学们分为两组各自进行“实地调研”和“岗位体验”。实地调研组前往蓝莓生态产业观光园和红豆杉生态保护基地,深入了解当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情况。 岗位体验组在水田乡政府应急管理办主任李吉忠的带领下,零距离观察并体验了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岗位的具体工作。

同学们在进行实地调研时了解当地产业发展情况。

通过4天的实践锻炼,同学们在“行走的课堂”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真学真看真听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深化了人民情感、强化了责任担当。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马丹青介绍:“我们希望通过扎实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品格养成,进一步检验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行动力,引导、促进青年学生走进乡村,更好地融入社会,让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