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渝高校疫情大考彰显担当作为 师生全力防控共克时艰(二十五)

1669808562152490.jpg

重庆大学

日前,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树新先后深入全校各二级学院开展工作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详细了解各学院、各学科发展现状、优势特色以及未来规划,认真听取师生们对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669808585813060.png

调研过程中,王树新对各学院、各学科过去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就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目标定位、思路举措等与学院班子成员、师生代表进行深入交流探讨,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造就更多能够担当复兴大任的拔尖创新人才;要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凝练前沿方向,优化重点布局,深化内涵建设,着力夯基础、促交叉、凸特色、强优势,打造一流尖峰学科;要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树立大人才观,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注重引育并举,加快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要坚持“四个面向”,突出需求导向,加强有组织科研,以大平台、大任务、大团队、大成果为牵引,开展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全力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坚持开放办学,提升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加快补齐国际化办学的能力短板,着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影响力。

王树新指出,各二级学院是学校的办学实体和主体,学校将继续加强分层分类治理,大力推进“一院一策”综合改革,加大“放管服”力度,落实学院办学自主权,不断激发基层办学活力和创造力。他希望各学院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提升办学定位,增强“国家队”意识,勇担“国家队”使命,聚焦“双一流”建设,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和优势,主动对标落实党的二十大各项决策部署,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高质量推进一流学科、一流学院建设,共同建设好发展好重庆大学,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重大人的更大贡献。

学校常务副校长刘汉龙,党委常务副书记王时龙,副校长邓绍江、卢义玉、李剑、刘贵文,校长助理饶劲松、朱才朝、李英民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分别参加有关调研。

西南大学

11月27日至28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大歇镇的红鑫农业合作社、桥头坝农业合作社在政府倡议下,主动向学校捐赠支援5.3万斤新鲜蔬菜,品种主要包括当地特产的优质高山包菜和大白菜等。

1669808617881956.jpg

11月27日,当地村民早上5点就起来去地里收割包菜和白菜装车。桥头坝农业合作社总经理向学明说:“村民们都很积极,想着能出点力,让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们吃上自己种的新鲜蔬菜,早日战胜疫情。” 红鑫农业合作社总经理李晓红表示,只要学校需要,他们还会继续输送支援蔬菜。

1669808656514820.jpg

经过近300公里的运输,爱心蔬菜分3批运抵学校,在严格执行防疫消杀程序后,分送至校园内各学生食堂。

1669808679479920.png

多年来,西南大学坚持对石柱进行对口帮扶,为石柱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双方合作机制不断创新,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成效不断凸显,打造出校地合作和科技扶贫的范本,探索科技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富民强县之路;高校服务社会与自身同步发展的兴校育人之路。2014年“石柱模式”被评为“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近年来,西南大学与石柱的合作更加紧密——与石柱签订了教育合作行动计划,成立了“西南大学教师教育石柱研究中心”;将馆藏数据库向石柱开放,助推石柱教育发展;把石柱文化专干请来学校,开展专业培训;协助石柱组织申报“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成功跻身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我市首个申报成功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组织专家在石柱实施《巴盐古道线性景观长廊开发研究》等等。校企双方联合推动的以“科技创新、产业扶贫”为关键词的“石柱模式”,逐渐在全国形成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

西南政法大学

哪里有需要,党员就在哪里战斗,为抗击疫情增添了“红色力量”,在西南政法大学,成立不到两个月的“功能型党组织”,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在疫情防控中彰显责任担当。

1669808710884318.png

高效、精准 每个宿舍几份清真餐都能快速掌握

6大园区,59个楼栋,118个楼栋长、510个楼层长,6330个寝室长……疫情开始以来,西南政法大学便依托已经成型的“功能型党组织”,开启了高效、精准的日常防控工作。

通过前置形成的楼栋微信群,学校不仅及时发布了各项通知,还将同学们的实际需求快速反馈,全面提升了校园防疫工作的速度和精度。

“甚至精准到每个宿舍需要多少份清真餐,学校都能在第一时间掌握一线情况。”西南政法大学学生服务功能型党组织——东园学生楼栋党工委书记、东园二栋楼栋长王群向记者介绍。

1669808729190130.png

此外,与“功能型党组织”同步建设起的楼栋“爱心角”同样在本轮抗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爱心角”墙上,各级党组织联系人主动公布联系方式,为同学们提供了高效的电话报备和咨询服务。同时,老师们自掏腰包购置的桌椅、微波炉等物品,也为同学们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服务,收获了点赞。

聚力 鼓气 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

除了对日常抗疫工作的实时推进外,作为校园党建阵地,西南政法大学学生服务功能型党组织,更重要的功能——是全面开展思想建设工作,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鼓舞士气,凝聚力量,让防控态势向着更好方向发展。

1669808749339091.png

从及时回应学生关切问题,到全面宣传各级校园抗疫志愿者事迹,都在学生中产生了积极效应,收获了大量赞许。王群说,她在楼栋群里看到了很多令人感动的照片,其中一位同学发出的学校后勤处处长辛杰站在昏暗的楼梯角落匆匆就餐的照片,就令她印象深刻,她说:“那时已经晚上十点多了,辛杰才吃上了今天的第一顿饭,还是冷的。所以那位同学才动容的写道‘管饭的吃不上饭,真不容易’,一下子就戳中了大家的泪点。”

王群的丈夫也在担任楼栋长,虽然年近退休,但依然奋战在校园抗疫一线。繁重的工作,加之本来就是心衰病人,让王群特别担心,她曾希望丈夫能回家休息一下。但当他得知回去之后,就有可能进不来校园时,他立马就拒绝了。他说:“我能坚持,还是和学生们在一起吧。”

正是有了这么一群勇于担当的“西政人”,一堂堂生动的校园思政课才能在西南政法大学这个刚刚萌芽的“功能型党组织”中广泛传播、形成势能,为整个校园抗疫工作贡献了一份不容忽视的精神力量。

疫情终将过去,但西南政法大学“功能型党组织”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开启更多的探索。

下一步,西南政法大学将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目标,构建起内容完整、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生楼栋服务工作体系,以融通共育为着力点,将“党建进栋楼、进宿舍”工作融入到“大思政”育人格局中去,不断提升学生党建工作覆盖面和科学化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励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信念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源源不断培养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

重庆交通大学

11月29日中午,一辆满载爱心防疫物资的大卡车,跨越近千公里,抵达学校南岸校区,助力学校师生团结抗疫、共克时艰。这是四川省同济大学校友会发起,联合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同济大学交通校友会、成都同创谷、太原同创谷向学校捐赠的紧急防疫物资50万支N95口罩,为学校的防疫工作雪中送炭。当前,物资已经完成消杀进入学校投入防疫。

1669808770468963.jpg

在全校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同济大学领导及校友时刻关心学校防疫需求和师生安全。同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冯身洪为学校防疫干部教师做《校园疫情防控专题讲座》,为学校加强疫情防控能力做出了指导。在了解到学校防疫任务艰巨,防疫物资短缺的情况后,四川省同济大学校友会主动与学校基金会对接具体需求,积极筹措,终于联系到长沙的口罩生产厂家,紧急调剂了50万支N95口罩并日夜兼程运往学校,以解学校防疫燃眉之急。四川省同济大学校友会表示“非常希望能够与重庆交通大学并肩作战,让学校师生感受到来自同济的支持力量,大家同心抗疫,早日驱散疫情!”

1669808828438946.jpg

同济大学与重庆交大的友谊历久弥新,两校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深入合作,并共建重庆智慧城市学院。在今春同济大学抗击疫情关键时刻,学校第一时间积极响应,捐助大量抗疫物资。如今,学校疫情形势严峻,四川省同济大学校友会联合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同济大学交通校友会、成都同创谷、太原同创谷等火速驰援学校防疫,给予学校莫大的支持,展现了两校深厚的友谊,传递了两校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决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