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上“开学第一课”:唯有坚定人民大众的立场,方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1950年5月14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总校(现西南政法大学)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上,时任校长刘伯承给全校师生上了“开学第一课”。

72年后,当95岁的西南政法大学退休教职工金生华回忆起那一幕时,内心依然澎湃不已。5月14日,金生华老人向重庆日报记者讲述起了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靠人力将米、面和煤运送回学校

“当时,开学典礼定在了1950年5月14日。”时年23岁的金生华,是西南公安部委派来学校协助开学工作的一名保卫干部,为保证学校顺利开学,所有干部都带上被盖卷,下编到36个班里。”

▲50年代,学生们在校门前合影。

据金生华回忆,那时,米、面、煤要从牛角沱用木船运到化龙桥,船到化龙桥后,他们要往返十几里地去河滩搬运货物,靠人力将米、面和煤运送回学校。

粮食的问题解决了,水电也是一大难题。山上仅有的几个池塘和水井,难以保证学生们的用水。大批的解放军、民工和技术人员不分昼夜连续作战,从早到晚挖沟埋水管。战士们的手臂和小腿都打着绷带,绷带被血染得鲜红。

“学校是靠血和汗建立起来的。”金生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为之动容。最终,在大家半个多月的不懈努力下,彻底解决了水电问题。

热情高涨的“开学第一课”

“刘校长的‘第一课’放在了下午5点。” 金生华清楚地记得,复旦中学的操场上,7000余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那小小的主席台上。刘伯承校长站在台上,面对着莘莘学子期盼的目光,给所有人上了“开学第一课”。

▲开学典礼现场。

金生华是负责会场联络的四个人之一,他骑着组织分配给他的自行车,挂着联络员的红牌,在会场不停穿梭,传递着大大小小的信息,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

在“开学第一课”上,刘伯承用生动的语言回答了“怎样才能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怎样建设西南人民的新世界?”等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首先就要求把为人民服务的决心确定下来。”刘伯承说,唯有坚定人民大众的立场,方能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雷鸣般的掌声和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回荡在操场的上空。这堂“开学第一课”犹如灯塔,不仅照亮了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培养西南建设人才的前行之路,同时也引领广大学生在为人民服务的光辉事业上奋进。

自力更生建校舍 露天坝里听课复习

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为基础,合并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重庆财经学院的法律院(系),成立了西南政法学院(即现在的西南政法大学)

“当时,大家四处寻找合适的地址修建新校舍,最后选在烈士墓旁边,也就是如今的西南政法大学沙坪坝校区。”金生华说,修建新校舍是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

▲50年代的校园。

“那时,国家比较穷,大家就发扬延安革命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没有石灰,我们就自己开石灰厂,在歌乐山上修窑,选矿石,烧石灰。缺少砖瓦,我们就在河岸旁边修了一座砖瓦厂。木材短缺,我们又修建了一座木材加工厂,用以储存树枝和烤烘木头。”讲起建校时的场景,金生华眼中满是回忆。

金生华说,那时,学习条件十分艰苦,学校没有建教学楼,晴天大家就坐在操场大坝里听老师讲课,下雨大家就坐在宿舍屋檐下复习。晚上八点到十点没有老师授课,每个班分成十个组,每个组在各自的寝室里交流学习心得,相互启发,尽管条件艰苦,却过得十分充实。

▲当年,金生华参加摩托车队训练(左二为金生华)。

金生华勉励西政青年学子们,不要忘记建校之初那段艰苦的岁月,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机会,要努力成为博学笃行、德才兼备的政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