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政法领域改革“十大最佳实践”出炉

▲7月11日,重庆市政法领域改革“十大最佳实践”出炉。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7月11日上午,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主办的重庆市政法领域改革最佳实践评选活动发布仪式上获悉,经评选委员会历时4个月的评估、筛选、复选、确评等环节,10个优秀范例从各单位申报的89个改革范例中脱颖而出,成为重庆市政法领域改革“十大最佳实践”。

这“十大最佳实践”在促进公平正义、提高执法司法效率、法治化社会治理、法治化营商环境、公共法律服务“五大领域”中获得较好成效,富有创新性、典型性、实效性、操作性、借鉴性,具有较大可复制推广价值。

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市政法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政法改革的部署要求,推进政法领域改革惠民有感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群众安全感、政法队伍满意度、司法公信力逐年提升。在推进政法领域改革的过程中,各区县各系统各单位紧密结合实际,探索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做法和实践范例,值得全面总结推广。

此次评选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政法改革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全面总结近年来政法领域经验做法,宣传推广典型范例特点亮点,巩固深化改革成果,推动政法领域改革向纵深发展,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和法治重庆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该负责人表示,全市政法机关将以此次评选活动为契机,在学思践悟中凝聚改革动力,坚持国家所需、重庆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更加注重以“小切口”写好改革“大文章”;善于总结提炼,培育先进典型,鼓励支持首创性、多样性、集成性的改革探索,增强改革典型的倍增放大效应;全面提高党的领导力组织力,主动将政法领域改革事项与抓好平安稳定、法治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把政法改革成效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强劲动力。

迭代升级综调机制3.0版 打造“渝事荣易解”品牌


为破解矛盾纠纷成讼、“案多人少”难题,荣昌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建成荣昌便民纠纷解决中心,探索构建矛盾纠纷多元预防与化解并行机制,迭代升级综调机制3.0版,打造“渝事荣易解”品牌,实现矛盾纠纷高效化解,被群众称赞为“管用模式、心坎办法”。

荣昌便民纠纷解决中心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以人为本、依法处理、联动导向、科技支撑”,构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多元解纷制度体系,创新“一件事”机制,将诉讼服务中心、综调室(诉调对接中心)、区综治中心等整合为“多中心合一”的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在大综治基础上,加强法院家事少年纠纷解决中心、商事纠纷解决中心、行政纠纷化解中心等多中心合力,聚力打造“渝事荣易解”纠纷化解集成品牌,对接各类调解组织54个,构建分层递进源头预防化解路径,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2017至2022年,中心直接收案24336件,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6206件,涉案标的14.3亿元。党的十九大以来,荣昌各类一审案件总体呈 “负增长”趋势,2022年,实现新收案件同比下降14.92%,诉源治理成效明显,基本遏制案件数量迅猛增长势头。

【专家点评】

▲周振超点评优秀范例。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周振超:

荣昌落实司法体制改革新要求,探索构建矛盾纠纷多元预防与化解并行机制,形成治理合力,并实现从政府自评到大众点评、从定性评价到精准评价,提高了改革成效。

贵和工作法 护平安促发展

地处长江上游南岸、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市石柱县,全县主要劳动力输出占比30%,农村“三留守”现象突出,社情民意相对复杂,乡村治理难度较大。

2018年,石柱县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和为贵、民为先、情为民、法为底”理念,以“大数据”“智能化”为智治手段,创新打造了“贵和群众工作法+乡村数智化防控”乡村治理模式(简称“贵和工作法”),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体系,采取“多元促和”方法,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妥善化解各类矛盾风险,实现问题不积累、风险不外溢、矛盾不上交,在大山深处蹚出的一条乡村治理新路径。

2018年以来,石柱县整合“一村一警”“一乡镇一法官、一村居一法律顾问”等力量757人,联合党员干部打造“贵和工作队”242支。全县33个乡镇(街道)和242个村 (社区) 建立了“贵和工作室”,化解矛盾纠纷20570件、成功率达99.42%,化“小矛盾”为“大和谐”,群众安全感指数达99.8%,成功创建了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区县。

【专家点评】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周振超:

石柱县成功创建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区县,是在有制度、有机制、有经费、有平台、有编制、有考核、有激励等多措并举下结出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持续擦亮“莎姐”品牌 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004年,大渡口区检察院创立“莎姐”青少年维权岗,探索办案、帮教、预防、保护四位一体的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机制。

近年来,大渡口区紧盯未成年人犯罪、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高发案件、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行业领域突出问题,着眼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升、未成年人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有效整合资源,打造“三支队伍”,建立“三项机制”,实行“三级联动”,全力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莎姐”的守护下,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得到普遍提升,违法犯罪率明显下降。截至目前,大渡口区已累计开展“莎姐”法治巡回宣讲600余场次,受众13万余人次,帮助100余名失足少年重新找到生活方向,对398名涉罪未成年人开展个别帮教,实施心理矫正、危机干预400余人次,帮助80余名涉罪未成年人重新回到课堂,引导70余名未成年被害人走出心理阴霾。大渡口区受理审查起诉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由2004年的60人降至2023年的个位数,干部群众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增强。

如今,“莎姐”不仅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未成年人保护品牌,还成为重庆的一张“城市名片”。团队也从最初7个人,扩展到重庆市三级检察院共同参与,416名“莎姐”检察官,1800余名各界“莎姐”志愿者,形成重庆“莎姐”未成年人保护大团队。

【专家点评】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周振超:

大渡口区“莎姐”志愿者,有效整合纪委监委、宣传、公安、市场监管等20多个职能部门,8个镇街和30所中小学资源,纵向打通、横向整合相关部门职能,实现了兵团作战、协同运作。

“垫小二”政务服务‘大众点评’”

聚焦政务服务、行政执法领域“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瞄准损害营商环境各类“顽疾”,以群众切实感受作为衡量指标,垫江县创新推出“垫小二•政务服务大众点评”机制。

2022年,垫江县推出群众和服务对象监督评价行政机关的考评机制——“垫小二·政务服务大众点评”机制,按季度收集政务服务对象、执法对象等主体的评价意见,形成评价、反馈、整改、监督的闭环管理,以“大众点评”抓问题关键、促工作整改、推政策落实,为营商环境持续赋能,为政务服务降本增效。

事无大“小”马上就办、说一不“二”坚决兑现…… 目前,这一机制已对垫江县115个具有行政职能、行政审批权限的窗口科室服务情况开展“大众点评”,将评价标准、打分权力交给企业和群众,通过通报、排名倒逼职能部门改进作风、优化服务,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政府部门及时改进的良性互动局面。

一年多来,群众总体满意度持续提升,差评大幅度减少,如今这一机制已成为垫江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动力。

【专家点评】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周振超:

垫江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推出“垫小二”政务服务‘大众点评’”机制,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生动实践,是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