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好声音|代表委员们有这些好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付子堂: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建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是实现成渝两大城市主体之间的紧密合作,这离不开法治的引领与保障。建议以协同法治化方式推进区域改革发展,为共建经济圈提供充分法治动能。”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付子堂提交了关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建设的建议。

付子堂表示,建议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一大市场”区域协同立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法律服务协同立法、推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全国性或地方性立法三个方面着手,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付子堂介绍,为进一步推进双城经济圈区域协同改革发展,有必要从体制机制完善角度,为双城经济圈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在双城经济圈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为核心内容的区域协同立法试验。建议紧密围绕“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目标,构建区域市场一体化要求区域协同立法。

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法律服务协同立法方面,付子堂建议在立法体系上,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公共法律服务协同立法。一是两地人大常委会共同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法律服务条例》;二是继续完善配套区域内的公共法律服务合作规范与协议的效力、解释、履行的方式和纠纷的解决机制。在立法内容上,进行合理、适宜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一是设立区域公共法律服务协调管理机构;二是明确建立区域数字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三是确立差异化和科学化的区域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四是构建区域公共法律服务协同工作机制;五是注重公民公共法律服务法定权利与诉讼相衔接。

在推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全国性或地方性立法方面,付子堂表示,从目前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在区域协调发展法律制度建设方面的实践来看,尚处于政策推进或者规范性文件推进的状态,有待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的法治化水平。结合实践经验和立法技术来看,建议借鉴《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促进法的立法经验,推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全国性或地方性立法,制定《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法》或《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条例》《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等,带动地方立法提档升级,以法治化的方式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赵玉芳:

进一步加强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

“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程度依然不高。”全国人大代表,民革重庆市北碚区委会主委、西南大学西塔学院院长赵玉芳建议,加强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提升办学层次和质量,推动中外联合建设实验室,借助平台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赵玉芳介绍,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已形成了良好格局,取得了突出成就,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已经超过2000家,来华留学生的学历生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但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依然不高,不能满足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和高水平人才国际交流需要。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例,川渝两省市仅有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9家、项目59个,远远低于江苏一省。

赵玉芳建议,进一步提升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层次和质量,鼓励和支持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提档升级,进一步加强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并以此为平台,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科研合作。建议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推进中外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设立西部地区中外联合实验室专项,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与国际著名科研机构联合申报中外联合实验室,以此为平台,柔性引进高端人才,依托项目培养人才、孵化转化科研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张健:

建立更加完善的细胞治疗技术管理政策体系

“近年来,细胞疗法在治疗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等领域作用显著,彰显出巨大潜力,然而相关管理政策体系却没能跟上,在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拖了后腿’。”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张健建议,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细胞治疗技术管理政策体系,推进我国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医疗技术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规范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若是不能与当前医疗发展水平相匹配,必然会产生反作用。”

张健表示,目前我国细胞治疗处于“双轨制”监管模式,这导致“药品”和“医疗技术”两种监管归口的争议长期存在,加之缺乏明确的行业约束和技术评价标准,相关费用机制又不明确,不仅导致产业的规范健康发展受阻,更让新兴技术服务人民的进度被延后。

为此,张健建议卫健委与药监局要紧密衔接,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加强监管;医疗机构应根据我国细胞治疗双轨制管理,制定本机构细胞治疗临床研究管理制度,对细胞治疗临床研究项目实施分类管理,避免细胞治疗技术滥用;要选用一批懂专业、负责任和行事公正的专业人员组建细胞产品审评专家组,制定各种标准规程,严格控制细胞来源的安全性和细胞制品的质量,为细胞产品的科学开发和应用铺平道路;要制定成体细胞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相关的伦理准则,确保捐献人知情且获得其自愿同意的前提下筛选合格的供者来源,严禁产业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体组织器官买卖和变相买卖,规范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马浩文委员:

借助民间力量和社交平台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是大国间博弈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一个国家是否具备足够的整体影响力。”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执行主席、实德环球集团副主席马浩文认为,目前,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未能与经济实力同步提升,可借助有影响力的社交平台和民间力量,进一步提高国际话语权。

他建议,借助抖音等有较大影响力的社交平台和网红力量,发出更多民间的声音,广泛宣传中国的地方美食、旅游景点、流行音乐、传统文化等,让国际社会进一步认识、了解真实的中国。

刘小康委员:

国家层面破解高等教育“西部凹陷”

“由于历史、经济、地理、文化等因素,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在规模与质量上始终处于后发地位,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形成了高等教育‘西部凹陷’的不利局面。”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刘小康认为,需要国家从宏观上强有力地破解这一困境。

刘小康建议,在国家级人才项目申报中设立“西部人才项目”,建立国家级人才“西部服务专项”,统筹国家级人才资源,增加西部地区国家级人才总量。同时,统筹协调学科布局,提升西部高校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能力;建立“部委行政干部挂职制度”“高校领导挂职制度”等,加强对西部高校的帮扶和带动,全面盘活西部教育资源。


全国人大代表刘平:

让青年技能人才留得住有奔头

“技术工人对提高制造业水平、提升实体经济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现在一些年轻人并不甘于在工厂从事技术活。”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川仪调节阀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工艺组工艺员刘平,呼吁为青年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优秀青年进入制造行业从事技能工作。

他表示,无论是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先进科技设备的自立自强,还是建设制造强国,都离不开优秀技能工人的参与。然而,技能需要学习和积累,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技能工人一般需要5-8年的磨炼,而成为高技能工人则需要15年甚至更长时间。

“学习时间长也就罢了,在这期间还得忍受低工资,干脏、苦、累活,不受重视、前途不明朗,以及社会偏见。”刘平表示,如今不少年轻人不愿进工厂当技能工人,一些年轻技能工人也随时准备跳槽,一线青年技术工人大量流失,将直接影响我国制造业发展。

为此,他建议有关部门大力宣传“劳动最光荣 奋斗最幸福”的正确价值观,推动形成崇尚技能、尊重技能、学习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从国企开始认同薪资待遇对等,通过待遇提升,增强青年技能人才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充分激发青年技能人才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投身制造业,主动学习相关技能、提升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