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交叉学科多师同堂沙龙”入课堂

image.png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战海峰

数字时代会给法学教育带来什么挑战?数字技术底层逻辑与发展趋势是什么?数字时代法学教育应当如何创新?近日,在西南政法大学毓才楼的3125教室,来自西南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授和来自西南政法大学从事法学教育研究的四位教师正围绕数字时代法学教育之问,给该校法学学生奉上了一场热烈的“学科交叉多师同堂沙龙”。

703f6ad2c9f6cf45a0eba41b9553c02.png

围绕“我国数字刑法立法模式展望”这一主题,长期研究数字技术底层逻辑的西南大学的陈善雄教授,与其他四位来自该校刑法学、人工智能法学、立法学的教师,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法、立法学等多个视角,给学生们深度分享了“数字技术发展的底层逻辑”“数字时代的刑法挑战”“数字时代我国刑法立法模式”等方面的看法。

近年来,为了顺应数字时代法学教育发展的趋势,西南政法大学积极探索“数字+法学”的复合型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和教法的“新配方”加上教师的“精巧设计”,让该校的数字法学课程与教学取得创新突破。

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也成为该校法学院陈世伟副教授在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抓手。在讲授由他负责的《科技刑事法问题研究》课程时,以“数字时代”刑法面临的真实问题为导向,他充分利用西南大学等高校丰富的自然科学教学资源,实现与法学教育的自然交叉。通过“多师同堂”的教学模式加以呈现,既实现了自然学科与法学学科的外部交叉,又促进了立法学、刑法学、科技法学等内部学科融通。他认为,此次沙龙就很好地诠释了“学科外部交叉、内部融合”的“新文科”要义,成为该校“新文科”建设过程中具有一定辨识度的成果。

在沙龙上,无论是师生、学生间的讨论,还是相互争论、研讨,都让学生感知法学课堂的“活力四射”,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极大增强了法科学生交叉融贯其他学科的能力。这既为西南政法大学“新文科”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重要的特色支撑,也为我国新时代的数字刑法立法作出积极贡献。

据悉,此次“学科交叉多师同堂沙龙”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西南政法大学在法学教育领域的创新成果,也为法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未来,西南政法大学将因应数字时代发展变化,持续深化数字法学类课程与教学改革创新,推动法学教育与数字社会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为培养更多数字时代的高素质法学人才贡献力量,打造数字时代法学教育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