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第十二届高峰论坛在渝召开 共商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发展大计

7月7日,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第十二届高峰论坛在西南政法大学召开。“立格联盟”成员单位——9所政法院校的主要负责人以及相关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发展大计。

▲论坛开幕式现场。荆仁科 摄

立格联盟成立于2010年5月30日,是全国政法类大学联盟。“立格”由英文legal(法律的)音译而来,有建立规矩、建立规格、建设制度、树立标准的意思。立格联盟成员都是法学专业院校,共有9所,分别是: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甘肃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学院、山东政法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立格联盟”理事会研究同意,新疆政法学院成为“立格联盟”观察员单位。

▲主题论坛会场。荆仁科 摄

本届论坛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 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为主题,围绕“优化法学学科体系,推进法学院校‘双一流’建设”“加快完善法学教育体系,培养高质量法治人才”“创新发展法学理论研究体系,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优化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中国法治国际传播力”等内容,设置四个分论坛。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大泉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立格联盟”的各政法院校是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中坚力量,也是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无疑需要联盟高校进一步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大泉致辞。荆仁科 摄

作为东道主和此次论坛的承办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付子堂在致辞中表示,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树立持续办好人民满意法学教育的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培养造就更多德法兼修法治人才,聚力打造有西政辨识度的法学理论研究品牌,奋力开创西政法学学科在全国版图中的新地位。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付子堂致辞。荆仁科 摄

“山城论剑”——

听听9所政法院校专家的真知灼见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马怀德:

让法学专业学生到实践部门锻炼,提高法律实践操作能力

法学学科体系的创新发展,需要回答法学学科体系“从何而来、往何处去”的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也要回应“构建什么样的法学学科体系、如何构建新时代法学学科体系”的中国之问和人民之问。

完善新时代法学学科体系,要从研究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出发,借鉴国外法治建设的有益经验,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解决法治实践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支撑。

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对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过程中“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可以与构建中国法治体系话语权同步起来,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同时,也能为全球法律规则制定和法治化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保障。

构建新时代的法学学科体系要优化法学课程体系、强化法学实践教学、建立健全法学教育工作者和法治实践工作者双向交流机制。要进一步扩大法学实践教学的比重,让法学专业学生到实践部门锻炼,提高法律实践操作能力。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要打破体制壁垒,将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

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托具体的学科,涉外法治的理论研究是该领域人才培养的基础。就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而言,尤其要打破高校和涉外法治实务部门的体制壁垒,将实务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

优质的涉外法治实践教学资源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发力点。我们特别要注重与各类国际组织和国内涉外法治工作部门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师生直接参与涉外法治工作提供平台,在此基础上探索“订单式” 人才培养机制,切实解决涉外法治人才供给上的痛点和堵点。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选择规模培养还是精英培养”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应该是“规模培养基础上的精英培养”这种相互依托、协调统一的模式。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

以学科交叉融合推进新法学建设,注重实操能力培养

如何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一是要加强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二是要适应法治实践,以学科交叉融合推进新法学建设。三是要打造一流法学学科支撑国家战略,把服务国家战略作为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出发点。

如何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要坚持用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创新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视实践育人和协同育人,注重实操能力培养,构建起“课堂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要在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推动法学理论研究创新发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姚莉:

以优化学科体系为抓手,促进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法学教育作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主要途径,仍面临着许多具体的挑战,如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任重道远、优化法学学科体系迫在眉睫等。

法学作为极具实践性的学科,来源、扎根于丰富多样的法治实践,需要根据实践不断优化。形成传统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涉外学科协同发展的建设思路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推动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强化法学研究的主体性意识,坚持立足本土、守正创新,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为法学教育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

要以优化学科体系为抓手促进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传统学科转型,加快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及时回应社会发展和法治实践中的新需求、新问题,优化法学学科体系,全面回应法治建设新要求。

甘肃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焦盛荣:

法治教育与法学实践同频共振,拓展学生实习岗位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秉持法治信仰、坚定法治追求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是政法院校的第一要务和核心使命。

要强化法治教育与法学实践同频共振,打造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深化与公检法司等实务部门和单位的协同合作,加强与法律实体企业的合作,强化法治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拓展学生实习岗位,提高法治人才的实践水平、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

服务法治社会建设,推动法治精神落地生根,是政法院校彰显责任与担当的重要体现。要自觉把服务法治社会建设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程,积极服务中央和地方决策咨询。

主动对接国家涉外法治建设需求,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新时代赋予法学教育的重大使命。要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培养和造就熟悉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

上海政法学院党委书记葛卫华: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注重学科融合,侧重应用能力

法学教育对法治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法治人才既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政法院校适应国家需要、服务国家战略的时代责任。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解决当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学校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路径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构建了“二维一体”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一体”,即一个总体目标:由过去重视全球视野和国际规则能力的培养目标,改革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中国立场”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熟悉国际国内法律规则的“二维”涉外法治人才。

“二维”,即在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等方面均体现两个维度,突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复合型,注重学科融合,突出涉外元素。同时,侧重应用能力,改革培养体制。

山东政法学院校长吕涛:

走融合之路,推进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的发展要求,融合之路将是政法院校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融合发展的核心,概括而言就是六个字:共建、共享、共赢。走好融合之路,就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完成更高水平的教育,小投入大收益才能推进法学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专业为基、全面发展”的 A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融合发展的理念,同步提升学生的政治定力和专业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的保障能力。

在专业能力提升方面,通过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融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了人才复合培养。

同时,学科交叉为融合发展提供了支持,产业学院的建设为融合发展创新了机制,搭建产政学研用平台为融合发展创造了空间。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司林胜:

以综合改革推进法学学科内涵式发展

如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学校近期出台了《关于深化学科治理体系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发挥学科建设“牛鼻子”作用,深入推进学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法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理论研究等人才培养各环节。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创新学科治理机制,统筹配置法学学科的人才、岗位、团队、科研平台、课题等资源,进一步凝练法学学科方向,挖掘学科潜力,加快推进法学学科内涵式发展,形成法学学科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相互促进的学科发展体系。

强化法学实践教学,深化协同育人,加大法学学科教师、研究人员到法治工作部门挂职力度,吸引法治工作部门优秀实务专家来学校交流,推动法学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环节深度衔接。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付子堂:

当好“领头雁”,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立格联盟”高校作为中国法学教育事业的第一方阵,要紧紧把握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好骨干示范作用,当标杆、作表率,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取得新成效上当好“领头雁”、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出新贡献上当好“领头雁”、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争创新突破上当好“领头雁”、在推动我国法学院校体系高质量发展展现新作为上当好“领头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积极贡献联盟的智慧、方案、力量。

“如何提升新时代法学人才培养质量和理论研究水平”就是我们法学教育领域的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回归“立格”初心,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扛起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的光荣使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