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传播青年学者论坛在重庆召开

image.png

促进青年学者学术交流和成长,推动华夏传播研究事业更上一层楼。6月8日,华夏传播青年学者论坛在重庆召开。本次会议由华夏传播研究会主办,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师生参加了大会,共同探讨华夏传播的历史、现状、发展与进路。

563e3002c39601683086fd20ed9e13b.png

会议现场 (李韵冰 摄)

重庆史研究会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蔡斐教授,华夏传播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谢清果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蔡斐教授表示,他期待与会学者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助力新时代华夏传播的建设发展。谢清果教授回顾了传播学本土化的历史脉络及华夏传播的发展历程,号召青年学者为构建华夏传播学的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主旨演讲环节,谢清果教授提出中华文化“五大突出特性”具有内在逻辑关系,是对中华文明的整体性探照。华夏传播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潘祥辉教授深入解析中国 “青鸟信使”的文化编码过程,指出“青鸟为媒”的信使职能。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员、研究部副主任刘兴亮系统梳理了尔朱故事的定本与白鹤梁得名由来的关系。蔡斐教授探讨了晚清重庆城市及其开埠后出现的部分现代报刊,揭示城市、报刊与现代性三者的互动关系。华夏传播研究会理事、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王仙子提出,孔子及《论语》所主张诚的传播观念,奠定了华夏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形与神。

会议设三场分论坛,分别聚焦“华夏文明的多面形象”“华夏传播的今天明天”以及“华夏历史中的文化库藏”。学者们围绕华夏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论建设的可能与路径,以及华夏传播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展开了深入研讨,分享研究心得。此后,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大明教授进行圆桌发言。论坛秉持“中华文化立场,全球传播视野”的原则,为青年学者学术交流提供宝贵平台,也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本土传播学如何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学术智慧。(陈振川 彭鸿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