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2700万人“发声” 全国首批法律手语本科生毕业

image.png

我国有2700万听障人士

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需要有人为他们“发声”

今年6月,西南政法大学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迎来了首批38名毕业生。这也是全国高校首个本科法律手语专业人才培养实验班。

实验班首批毕业生之一的罗茂月同学受到中国手语律师第一人唐帅的影响,在大一时申请进入实验班学习:“2020年我参加了唐老师的一个讲座,他讲述了聋人的法律困境,聋人融入健听社会的困难,我就想帮助听障朋友们融入这个社会。”罗茂月说。

想要帮助聋人融入社会,就得先融入这个群体。实验班的学生除了常规的法学课程学习外,还要学习三年的手语。手语作为一种听障人士交流的语言,有方言,也有沿用日常生活习惯的特殊表达方式,但是法律强调准确、没有歧义的理解,学校开设《基础手语》《法律手语》《公共法律服务实务实训》等课程,高度融合法律知识与手语技能。

“律师肯定会有一些法言法语的表达,比如说'你的证据是什么',聋人是很难理解的,我们还需要充当一个把法言法语翻译成大白话的一个角色。我们就不问他证据是什么,我们问他,你们的这个微信通话聊天记录有没有,借条有没有。”在实验班读大三的学生庄婕向第1眼新闻记者介绍。

学习手语的过程也并不轻松:“要学习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地方的自然手语,跟他们做到无障碍交流是很难的。”罗茂月说。

庄婕也同样遇到许多困难:“我的手是很笨很笨的,经常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就想,我学了手语到底要干嘛。”但每一次去到聋人普法活动现场,庄婕又会觉得自己正在做的事非常有意义:“他们举着手跟我一起学宪法,我就想继续学习手语,也可以让更多的聋人去了解到法律。”

大一学生入校时,实验班在面向全校新生进行选拔,通过笔试+面试,每届录取40名左右的学生,迄今已有四届学生近160人。为了做好听障群体普法工作,实验班积极开展各类普法活动,还建立志愿队,从协助聋人完成营业执照办理、补办身份证等事项开始,切实融入听障群体,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罗茂月曾帮助一名60多岁的聋人老人补办身份证:“身份证丢失这个问题在我们健听人看来就很好解决,但聋人的手语语序和他们的语言逻辑思维和我们是不一样的。帮他补办完身份证之后,心里面很放松、很喜悦。”罗茂月说。

实验班的设立是西南政法大学对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积极探索。“我们做人才培养,其实核心的目的就是立德树人,对于我们的少数的弱势群体,应该有更多的情感上的关怀。由这样的一个实验班,带动我们法学人才培养,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在我们专业知识学习之外,更多去了解这个国家、了解社会,去了解我们法律应该帮助哪些人。”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吕夺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