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全力答好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这道“必答题”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意见》强调,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承担着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的光荣使命,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院校之一,西南政法大学第一时间组织学习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厚德重法、自强不息,全力答好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这道“必答题”。




   

2月27日,学校迅速在渝北校区勤业楼第一会议室组织专题学习并进行专题工作部署。会议指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是党和国家关于法学学科发展的行动计划,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法学教育现代化的最新指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高度重视。

会议要求,全校上下要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重大意义。要拉高标杆,闭环落实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各项任务。要登高望远,奋力开创西政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在全国版图中的全新地位,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理论支撑。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聚焦贯彻落实《意见》

全力答好

新时代法学教育育和法学理论研究这道“必答题”

西政人这样说



党委常委、研究生院院长

李燕


《意见》是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纲领性文件,为法学院校下一步建设指明了方向、目标和路径。作为西部地区的全国重点政法院校,在推动落实贯彻《意见》上,要发挥骨干示范作用。一方面,在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上贡献西政力量。大力拓展法学基础学科和传统学科内涵和外延,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中凝练新概念新命题新理论,为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做出原创性贡献;另一方面,在法治人才培养上尤其是紧缺人才培养方面争当排头兵。打造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门课程模块,探索建立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衔接机制,健全协同育人、产教融合高端法治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建设全国影响力的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精品实务系列教材,大力推进法学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


人事处处长

谭正



《意见》的发布令人振奋,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高度重视。《意见》特别就建强法学教师队伍提出了专门要求,确立了“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法学根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通晓国际规则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目标。就学校发展而言,要落实好《意见》的相关部署和要求,就是要继续以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任务,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为关键核心,以符合法学学科特点的教师岗位管理、职称晋升、引进培育等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为重要突破口,构建完善以“思想政治素养”和“师德师风”为首要评价要素,能力、实绩和贡献等综合要素为重要指标的新时代法学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搭建教师多元化发展平台,鼓励教师分类发展,全面助力人才成长。


教务处处长

王怀勇

《意见》是中央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指明了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与实施路径。面向未来,我们必须要把法学本科教育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把握,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中去谋划、去部署,以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以全面提升法治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重点,以迭代升级思路、方法、路径、机制为抓手,创新制度机制建设,推动形成工作闭环,在金专、金课、金师、金教材和质量文化培育上下功夫,发展有西政辨识度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之路,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


科研处处长、立法研究院院长(兼)

周尚君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着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意见》明确要求“创新发展法学理论研究体系”。一是要大力推动观念变革。对标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法学学术前沿和全新学科布局,推动加强彰显法学特色、世界一流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不断向科研广度和深度进军,着力打造具有西政标识意义的高水平学术群体,推动形成领域聚焦、人才聚焦、成果聚焦的标志性成果。二是要大力推动机制变革。凝聚以有组织科研推动高质量发展共识,坚持问题导向,推动资源有效集聚的有组织科研制度变革,逐渐形成我校科研发展的战略力量、中坚力量和可持续发展力量。继续探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社会科学之间跨学科交叉与融合研究的发展机制,不断开拓和延伸传统研究新领域。三是要大力推动方法变革。实施标志性重大科研成果孵化计划,支持科研骨干人员在主攻领域形成“代表作”。开设科研方法训练营,接轨学术研究方法前沿。聚焦中国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基本命题以及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开展“深耕细作”式的深度研究,全力打造培育大辞典、思想通史、全书等“鸿篇巨制”。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兼)

张建文



《意见》的印发,为新时代我国法学教育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纲领。法学教育必须回应时代的要求,我国法学理论研究更应立足于法学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同时,高校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通过知识跨界和专业交叉,探索新专业的交叉融合,不断拓展法学研究的新边界,如拓展法律视角下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当代科技等方面研究成果,助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

新时代的法学研究也意味着传统法学研究内容、研究范式的变化,研究思维、研究方法的更新,法学教育工作者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落实“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根本任务,培养具有政法特色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法学话语体系。


民商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院长

李雨峰



《意见》以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对法学院校体系、法学教育体系、法学理论研究体系提出了改革方向,也为我校统筹优化学科布局提供了行动指南。

民商法学院将以《意见》为宏观指导,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有组织地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关于民法典和知识产权的重要论述,并将研究成果纳入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改革学院教师考核办法,对科研成果产生较好社会影响、实际效果的教师在多方面给予优先支持;鼓励教师立足中国实际研究中国问题,从中提炼原创性概念,引导教师凝练学术方向,形成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经济法学院(生态法学院)院长

卢代富



《意见》是新时代加强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为培养什么样的法治人才、怎样培养法治人才、如何创新发展法学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贯穿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在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中,我们应更加自觉地强化党的领导意识,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引导广大教师努力做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


法学院院长

梅传强



《意见》是首次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事关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纲领性文件,为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和法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总体要求、政治方向和指导举措。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坚决贯彻!法学院将进一步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在法治人才培养方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深化协同育人,强化与法治实践部门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等环节的深度合作,探索法律职业和法学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机制。在法学理论研究方面,传统研究方向提档升级,做精做强新兴特色方向,重点在民事诉讼基本理论、刑事检察理论、毒品问题治理等研究方向上发力,力争产出系列成果,形成西政学术品牌。


行政法学院 (纪检监察学院)院长

谭宗泽



《意见》中将加强纪检监察学学科建设列为优化法学学科体系的重大举措,将纪检监察专业人才纳入了高素质法治人才范畴,这是我们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政策导向,更是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为党育人、锻造堪当新时代新征程重任的高素质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时代要求。纪检监察专业人才是纪检监察机关重要的人才资源库,忠诚干净担当是党对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要求,这是纪检监察专业人才作为高素质法治人才类型之一在其专业素质要求上的中国特色,我们应当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好纪检监察学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工作。


国际法学院院长

张晓君



《意见》的出台非常及时,意义重大、指向明确,是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工作部署和工作指南,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贯彻和实践。《意见》对涉外法学相关学科专业设置、培养精通国际法、国别法的涉外法治人才、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法治学术交流合作以及完善外国法查明机制等提出了工作要求,特别指出要建好用好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令人振奋。国际法学院和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东盟法治研究院将认真组织学习和落实《意见》,聚焦涉外法治和区域国别法治人才培养,突出在东盟等区域与国别法治教育和研究领域的优势,打造有辨识度和标志性的人才培养和社科研究品牌,为学校发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贡献力量。


人工智能法学院院长

陈亮



《意见》着眼于数字化转型社会的法治需求与具体实践,提出优化学科布局的指导性意见,分别为法学的传统学科、特色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人工智能法学作为一门新兴法学二级学科,应以《意见》为指导,着眼于人工智能系统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将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所有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作为其研究和教学对象,深入研究数据法、网络法、算法规制等具体方向,不仅为我国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提供理论支持,也为新时代优化我国法学学科布局贡献绵薄之力。


国家安全学院院长

马方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推动法学与国家安全学交叉融合,重点发展国家安全法学的思路与举措:

一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国家安全法基础理论研究。重点研究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原理,论证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路径,推进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

二是面向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安全领域智库研究。围绕社会安全领域重大风险防范、化解的法治保障,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建设提供资政建议、智库报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是面向国家安全教育,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人才培养。重点培养国家安全法治方向硕博士研究生,为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人权研究院(人权学院)院长

张永和



《意见》的公布实施,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新命题和新要求。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人权研究院(人权学院)将全面落实文件精神,进一步强化人权基础理论研究,提炼原创性概念,丰富当代人权话语体系;进一步深研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产出具有影响力的智库研究成果;进一步发挥好国家高端平台作用,创新人权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提升人权话语国际传播能力;进一步完善“以库育人”人才培养基础工作,提升育才聚智能力。全院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质量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人权领域高端智库,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