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事|西南政法大学师生到垫江毕桥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近日,由西南政法大学网络与智慧法治研究生创新教学团队协同人工智能法学院组建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伍,深入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的田间地头开展实践调研。

在毕桥村,技术科技特派员为同学们介绍当地的“三农”信息化平台,利用“数智”科技服务解决农民之愁。

通过调研三农信息化平台的内容及运作,同学们对毕桥村数字乡村建设有了更加直观和全面的了解,而这与同学们的调研主题之一——乡村群体的“数字素养”与“数字鸿沟”息息相关。

“这片水稻都是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的品种,从海南运过来试验的……”提到稻田,当地的种植户便打开了话匣子,如数家珍地向同学们介绍各类品种。“现在我们种水稻除了播种,都可以自动化,很方便!”插秧、施肥、喷洒农药……这些原本耗时费力的环节,现在都不再需要人工作业完成,从一株秧苗到一把麦穗,数字乡村的成果跃然田间。

在毕桥村的国家级水稻试验基地中,植保无人机正在喷洒农药作业。在植保无人机的助力下,整片水稻田在短短几分钟内便被雾化农药均匀覆盖,这是现代科技为农业建设助力添能的体现,也是同学们调研当地群众对智慧技术运用普及程度的题中之义。

2015年,垫江县柔性引进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及其专家团队,实现跨地区信息交流,助力粮食安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毕桥村党总支书记章开明带领同学们走进垫江杂交水稻种业博览馆,从“三系不育系A”到“两系杂交水稻”,多种多类的禾苗陈列在展柜中,展现着垫江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历程,农民对智能农具的使用也在与时俱进。

在杂交水稻育种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员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运用智能化生物技术助力种子产量、品质等方面提升,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同学们跟随员工来到成品库,打开仓库大门,眼前是整齐摆放的成品油和庞大的全流程种子加工设备。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同学们对“数智”赋能农业生产的现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形成了更具针对性、实践性的调研成果。

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网络信息与数字乡村调研,走访了解当地群众对网络及智慧技术运用的普及程度,为毕桥村数字乡村建设及数字重庆建设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