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丨“法治工作室”护航乡村振兴——彭水县善感乡罗兴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永的故事

“怀爱民之心 办利民之事”——前不久,彭水县善感乡罗兴村4组村民集体为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杨永送来了一面锦旗,感谢他在村里建立了“法治工作室”,为村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和实际问题。

杨永是西南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室审查调查科科长,去年5月自愿报名来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去年10月,他牵头成立了“罗兴村法治护航暨困难帮扶工作室”,自己担任室长,依托西南政法大学丰富的法律资源,多方筹措资金,在村里开展社会治理和调解工作,不仅解决了村民“急难愁盼”的许多问题,还化解了矛盾纠纷,为罗兴村乡村振兴提供了法治护航。

“工作室”创新社会治理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善感乡是重庆市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罗兴村系脱贫村,位于彭水县善感乡东部,距县城60余公里,山峦起伏、崎岖不平、农居分散,苗族人口超过9成。去年5月,杨永来到罗兴村,对当地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村里共有耕地8500多亩、林地11800多亩,八个村民小组有常住人口1600多人,其中脱贫人口632人、监测户9户、残疾人52人、低保户21户,特困供养五保户10人,还有3名孤儿。

罗兴村自然资源条件不好,村里积累的风险矛盾纠纷也较多,村民们“急难愁盼”的问题更是一大堆。杨永经过深入调研,决定依靠西南政法大学丰富的法学法律资源,牵头成立“罗兴村法治护航及困难帮扶工作室”。当年10月,“工作室”正式挂牌,杨永自己担任工作室室长,罗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玖平担任副室长。

善感乡党委书记曾宪军大力支持工作室开展工作,他说,“工作室工作的宗旨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 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基层解难题,为群众办实事。”

▲ 杨永入户走访,与村民谈心交流。

杨永说,“工作室”有五大基本任务,调解处置乡村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矛盾纠纷,化解信访诉求,维护乡村稳定;消除村组交通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设备及村民房舍、用火用电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安全隐患,维护乡村安全;为乡政府、村民委提供日常法律咨询、法律建议等服务,防范处置法律问题和风险;为村民涉及婚姻家庭、劳动争议、民间借贷、工伤赔偿、房屋买卖、交通事故等类型的矛盾纠纷,开展现场法律咨询和法律调解活动;通过乡村广播、微信、讲座等多渠道开展法治教育宣传,宣讲《民法典》、《乡村振兴法》等法律法规;组织乡村振兴、党史知识、法律法规等学习,开展相关知识竞赛及讲党课活动。

村里缺乏资金开展“工作室”的各项工作,杨永就通过多个渠道四处筹集资金,很快获得了西南政法大学、市农业农村委帮扶集团驻乡工作队等拨付的资金共11万多元。同时,还正在向市福彩中心、市慈善总会申请专项资金15万多元。

“工作室筹集的资金一分钱都不能乱用,怎么才能用好,我们有详细的规划。”杨永说,帮助村民维权,村民参与仲裁、诉讼、聘请律师等方面,确有经济困难的,可以提供适当补助;在村里各项建设工程及产业发展项目推进过程中,如果损害了个别农户利益,如果找不到明确的责任单位进行赔偿和补偿,为了化解矛盾纠纷,避免影响工程进展,也可以对利益受损农户给予适当补助;另外,由于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农户利益受损、持续上访无果的,可以给予适当补助和慰问。

“工作室”成效显著深得民心

“工作室”成立一年多时间,开展线上线下法治宣传教育、院坝会座谈会30余次,涉及村民千人;解决反馈涉民生问题近10件;开展矛盾纠纷调处10余次;组织法治教育专题讲座及现场法律咨询3课时;召开乡村法治调研座谈会1次,指导研究生乡村法治社会实践活动1次;开展乡村振兴知识竞赛1次;讲党课、乡村干部纪律警示教育、乡村振兴专题宣传等10余次;对接西南政法大学专家、教授、律师、研究生等实地调研30余人次……

今年70多岁的村民李如彦,家里有一个精神不正常且腿脚残疾的儿子需要随时照料,家庭经济困难。不巧家中厨房塌落了一个大洞,存在安全隐患。杨永听说此事后,急忙组织人手进行修补,并用工作室的工作资金1000多元购买了河沙、水泥等建筑材料,解决了老人的实际困难。

村民张红云2019年本应获得政策性修缮房屋补助款2000元,但是因为申报材料遗失,只得到了800元。为此,张洪云向乡、村及相关部门多次上访。为化解矛盾纠纷,杨永组织工作室多方核实,经过乡政府同意后,工作室给予了帮扶资金1200元。

善感乡净菜加工厂项目系政府项目,投资上千万,但合作双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杨永急忙找到西南政法大学专家和律师,对合同进行了法律审核,针对性查找漏洞和薄弱环节,为防范处置法律问题和风险提供了法律意见和建议,还出具了书面的《法律意见书》。为此,工作室承担了一万元的律师费。

▲ 杨永获得“2022年度善感乡森林防火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罗兴村村组道路存在6处严重破损,影响车辆通行,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工作室承担了7万元的修补费用;罗兴村4组有一处电杆位置不佳,电线横跨道路,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行障碍和严重安全隐患,杨永安排工作室提供了3500元,协调电力公司迁移了电杆。

今年高考填报志愿伊始,杨永了解到善感乡参加今年高考考生有十余名,很多考生和家长对填报志愿还有一些困惑,工作室及时在善感乡组织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咨询会,并特邀西南政法大学教师作高考志愿填报讲座。家长和考生通过指导咨询会,均表示对这次志愿选择已经心里有底了,并纷纷感谢工作室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切实为民办实事。

另外,工作室还对善感乡乡村民宿酒店合伙经营问题、白茶种植土地流转及合作经营问题、养猪场污染饮用水源等问题处置,都提出了专业的法律建议意见。

工作室成员、驻村工作队队员任远锋和孙褔川说,在杨永书记的带领下,工作室为罗兴村村民带来了一场又一场法律及乡村振兴知识大教育大宣传,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当地基层政府和村社遇到的法律问题和难点,为老百姓办理了一件又一件民生实事,切实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法治保障。

积极推进强村富民

驻村伊始,通过走访调研,杨永很快清楚了基本村情:村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饮水水源不足;入户道路未完全硬化,水泥路部分破损,田间路也有待建设;村民收入主要源于玉米、红薯、大豆等农作物种植和猪牛羊等家畜养殖及外出务工;近年来村集体发展的核桃、青脆李种植及蜜蜂养殖等产业,由于技术缺乏及管护缺位等原因,均不成功、几无收益,村民因而失望、士气低落。

“为村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扶倒是小事,如何扶持他们进行产业振兴才是困难重重。”杨永说,村里空巢现象严重,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了,村里只剩下“老弱病小”。如何消除村民“等靠要”的思想,实现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如何吸引人才参与乡村振兴,还需要加强乡村文明建设,需要更多政策支持和资金配套。

为此,杨永想了很多办法,首先是在善感乡政府的指导下探索推动积分制管理,把管理制度从1.0版本升级为了2.0版本。按照原来的1.0版本,村民手工计分,然后再用积分到村委会换取牙膏、洗衣粉、洗涤剂、纸巾等生活物品。而2.0版本则开发完成了一个小程序,村里在小程序里面发布一个任务,村民只要完成了任务,就可以在小程序上获得积分,既方便快捷,又公开公正。

▲ 杨永组织全村党员参加乡村振兴知识竞赛活动

罗兴村种植苞谷、红薯等是传统产业,但经济效益并不好。杨永发现,罗兴村大部分土地田块大小不一、长短不一、凌乱不整等情况是制约村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他带领大家积极谋划,努力推动村高标准农田建设3000余亩,宜机化耕地改造80余亩。8组的土地宜机化改造后,改为了种植山地南瓜和为中药材“百步”育苗。今年虽然由于天气高温减产,但还是收获了10多吨南瓜,产值达到了2万多元。

杨永还根据罗兴村的土壤特性和海拔高度,邀请专家指导试点种植了2亩中药材白芷;扶持大户种植了近100亩西瓜、200亩紫苏,申请项目进行100多亩玉米与大豆的带状复合种植,试种了经济价值较高的20多个鲜食糯玉米品种。下一步,还规划种植2000亩白茶,如果白茶产业发展顺利,至少可以解决1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同时,利用罗兴村7组和8组拥有特色传统木房民居20多户的特点,积极申报彭水县传统村落,拟打造观景平台和露营基地,推广发展农文旅融合。

另外,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杨永带领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一起,大力协调推进申报村水厂建设、道路拓宽建设、农户卫生厕所改造建设、污水管网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推动完成了新建村组道路4.5公里、入户路及产业便道9.7公里、200方人畜饮水池2个,目前正在推进罗兴村新建水厂1座、村主干道“单改双”道路拓宽4.8公里。

杨永和驻村工作队的工作得到了善感乡政府的高度评价,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乡上半年工作总结会上,罗兴村驻村工作队获得了驻村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在今年9月召开的全乡高温抗旱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罗兴村被评为抗旱救灾工作先进集体,杨永和两位队员都被评为先进个人。

“我成长在农村,我的父亲曾经就是一名乡村干部,驻村是我自愿报名来的,我满怀激情和希望。”杨永说,“如果有一天,罗兴村的村民说,杨永这个第一书记有情怀,用心、用力、用情在村里做了一些实事,我就很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