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开放的六月”毕业生作品展在西政开展

image.png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战海峰 通讯员 栗可馨 关森煖

6月13日上午,由四川美术学院打造的“开放的六月”艺术游在今年第一次走进高校,四川美术学院2024届优秀毕业画作来到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图书馆,开启一场“艺术”与“法学”的双向奔赴。

当日上午,“开放的六月——艺律同辉”四川美术学院2024届优秀毕业作品西南政法大学巡展启动仪式如期在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图书馆进行。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林维,四川美术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勇华出席活动并致辞。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刘革主持启动仪式。四川美术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党委网络工作部部长贾安东以及川美美术馆、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务处负责人,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图书馆、校团委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师生代表等齐聚毓秀湖畔,共赴艺律同辉的文化盛宴。

一幅幅富有青春气息和旺盛生命力、创造力的作品让同学们难掩欣喜之情。在这堂西政和川美共同打造的兼具“法律理性本质和艺术感性气质”的美育大课堂里,西政师生近距离接触艺术,品味着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风格,在艺术创意与法律精神的交融中深深共鸣。

“西南政法大学培养的不仅仅是通晓法律知识的学生,还是兼具人文素养、热爱生活的学生。”林维在致辞中表达了对四川美术学院师生的欢迎和感谢,表示此次巡展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两校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探究“五育”融合的生动体现,有助于引导学生“陶冶活泼敏锐之性情,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林维表示,法学是理性的,艺术则偏感性。艺术与法学各有其美,却又在追求社会真善美上有共通之处。法律的追求在于探索正义之美、平衡之美、公正之美,希望西政学子能在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品格,做博学的西政人、笃行的西政人,更要做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的西政人。他祝愿本次巡展取得圆满成功,同时也希望以本次巡展为起点,川美和西政深化友谊、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共同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推动文化强市、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此次巡展的主题是‘艺律同辉’,寓意艺术与法律的相互照耀、相互成就、相映成辉。”张勇华在致辞中向西南政法大学对巡展的支持表示感谢,强调此次活动既是艺术服务社会、拥抱大众的“开放性”体现,又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艺术与法律交流、融合与碰撞的具像化。张勇华表示,艺术与法学虽然领域不同,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同属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两校的深入合作正是积极响应新文科建设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践。本次巡展的毕业生作品,涉及多个艺术门类,是川美学子知识技能与创作热情的相融,是自我表达与社会反思的结合,也是时代命题的思考与艺术价值的追问。衷心希望此次活动能进一步促进艺术与法律的联通、交融与升华,推动两个领域的共同发展,同时也期待西南政法大学的师生畅游其中,感受艺术带来的美好与纯粹。

据悉,“开放的六月”系四川美术学院2005年在全国艺术院校中首创举办,作为川美不断擦亮重庆文化“金名片”、打造全国美术教育高地的重要举措。经过2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重庆市一年一度的大型文化盛事和品牌艺术活动。今年,在“开放的六月”20周年之际,四川美术学院与西南政法大学联合举办本次巡展,活动将从6月13日持续到6月23日,旨在进一步促进艺术与法律的联通、交融与升华,推动两个领域的共同发展。

据了解,此次活动并非两校在文化艺术交流中的首次联动。早在2010年,西政60周年校庆之际,由西政袁小彬校友捐建的“刘伯承雕像”就由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教授创作而成。70周年校庆期间,坐落在沙坪坝老校区,由78级全体校友捐资敬塑的“西南政法大学老院长胡光铜像”是四川美术学院刘威教授创作而成。近期在渝首发的新书,西南政法大学郑志峰教授主编的《全民数字素养提升100问》,也由四川美术学院创作插图。

牢记嘱托,以文化人。作为一所政法高校,西南政法大学历来注重用优秀的文化艺术去涵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前,学校已经开展了多场高质量的文化艺术活动。其中,“西政人文大讲坛”先后邀请故宫研究院前院长郑欣淼先生、著名二胡演奏家刘光宇先生到校讲述艺术的故事,在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此次巡展是艺术文化活动的延续,也是学校“美育浸润在行动”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