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学是门什么样的学科?故宫研究院院长来渝开讲

a3efe9cf85be883b2a535649ca31366.png

为什么故宫的文物清理把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都当作宝贝?故宫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故宫学为保护故宫博物院起了什么作用?4月25日,记者了解到,在西南政法大学“西政人文大讲坛”首场讲座上,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携故宫学研究丛书之《故宫学百廿题》,为百余名师生讲述了“故宫的价值与学问”。

▲讲座现场。学校供图

在故宫,即使看起来不值钱的东西,也都是宝贝

“有人说故宫就是紫禁城,有人说故宫是博物院,有人说故宫是古建筑,但我认为:博物院、古建筑、文物以及故宫的文献档案并不是各自割裂的,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作为在任十年的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开场便向全场师生分享了他对故宫的理解。

在任期间,郑欣淼曾经开启故宫大修,并且进行了长达7年的文物清理,首次摸清故宫180余万件国宝的“家底”。在郑欣淼看来,在故宫,即使看起来不值钱的东西,也都是宝贝。

“为什么故宫的文物清理把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都当作宝贝?就是看重它们之间的联系。”郑欣淼解释,故宫的古建筑物并不是一个藏宝之所,但是因为这些文物就放在故宫,如果将它们剥离出去,一些文物的价值就会受到影响。比如在太和殿前的广场,两侧有白颜色的几道线,这实际上是故宫举行重大典礼时,文武百官站立的序列。

又比如军机处很有名,但里面的桌子材质却很一般,是榆木桌子。这是为什么呢?郑欣淼说,“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寓意——封建时代的等级观念意味着臣子不能和皇帝使用一样材质的木头,“故宫里看似很寻常的物品,可能就和一些观念和典章制度联系在一起。”

在故宫学理念指导下,故宫博物院全面、彻底地清查了全院的文物藏品

除了不为人知的故宫故事,郑欣淼还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专业的故宫学问。

他介绍,“故宫学”概念是在2003年10月提出来的,是以故宫及其历史文化内涵为研究对象,集保护、整理、研究与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学问和开拓性学科。

“故宫学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对完成故宫文物的清理起了重要的作用。”郑欣淼表示,故宫博物院过去对待文物往往以“艺术性”为标准来评判,许多珍贵的宫廷遗物长期被忽略。在故宫学理念指导下,故宫博物院不放过库房的任何死角,全面、彻底地清查了全院的文物藏品,并逐一进行登记。

正是在故宫学整体保护、全面保护理念的指导下,文物藏品清理不只完成了摸清家底、账物相符的任务,而且与加强文物的科学管理、安全管理等工作结合起来,使文物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主编《故宫学百廿题》,促进故宫学发展与故宫知识传播

卸任院长后,郑欣淼仍从事故宫相关研究工作。出于促进故宫学发展与故宫知识传播两方面的考虑,他主编了《故宫学百廿题》,为读者展现这一新兴学科的独特魅力。

当天,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总编辑鲁大东,以及西南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行政法学院周尚君教授,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龙大轩教授,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李韧教授,教务处副处长、文化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武夫波副教授四位嘉宾也来到讲座现场,与同学们交流听讲座、读《故宫学百廿题》后的心得感悟。

“《故宫学百廿题》具体分为七个部分,共120个条目,系统细致地梳理了故宫学的要点与核心,是一本故宫学研究的辞书式工具书。”现场分享读书心得时,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总编辑鲁大东介绍,该书从去年9月出版以来好评不断,入选了商务印书馆的年度好书TOP100。期待大家从这本书出发,走进故宫,领略紫禁城的文化魅力。

“故宫是说不完、写不完的。”在最后的互动交流环节,郑欣淼语重心长地对师生们说:“在我看来,故宫是门大学问,做好这门学问,不仅需要故宫的文博工作者努力,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持续关注故宫、热爱故宫。”

1714054280840_0.9241377838852918.jpg

▲互动环节,学生们踊跃提问。学校供图

1714054349992_0.028651662803801825.jpg

▲郑欣淼在书本上签名。学校供图

本次活动由西南政法大学和商务印书馆主办,西南政法大学科研处、图书馆和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