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大轩:倾情三尺讲台推广法治文化

image.png

五月来临,巴渝大地弥漫着浓厚的农忙氛围,大型农机深耕、无人机播种、插秧机栽植秧苗,各种现代化农机具忙而不乱。

初夏的时节,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一片繁忙,货运车辆进出有序,巨型龙门吊繁忙作业,汽笛声悠长,一列列国际班列从这里驶向世界各地,搭建起世界的桥梁。

这两个场景,仅仅是新重庆建设火热实践的缩影。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新时代,从科研人员到大国工匠,从勤劳的教师到守护人民健康的医护人员,从普通工人到企业家,都在为新重庆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以汗水和智慧,共同铸就新重庆的辉煌。

新重庆的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宏伟的任务,离不开无数劳动者的辛勤耕耘和智慧创新。今日起,光明网重庆频道将推出“致敬劳动者  建功新重庆”专栏,聚焦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记录他们的奋斗故事,展现他们在新重庆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图片

龙大轩 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龙大轩,现年59岁,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投身教育事业三十六载,龙大轩矢志不渝地承担着本硕博各级教学课程的重任。他怀揣着对三尺讲台的深厚情感和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以浓墨重彩的笔触书写着属于教师的生命华章。

上世纪80年代末,龙大轩从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历史学硕士毕业,被分配到西南政法大学教法律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法律史这门学科大有可为,包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离不开对传统法文化的吸收与继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做过小贩,卖过水果。”龙大轩年轻时家境贫寒,为养家糊口,他北上银川,南下深圳,做过台资企业总经理助理,办过工厂、当过法官、做过律师。在生活和工作中碰到的世间百态让他感慨:还是做学问最好。

1999年,龙大轩办完一个较为复杂的案子,一身疲惫。几经思考,龙大轩毅然决定关闭工厂,回到学校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沉淀,他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了多部专著,在法学领域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并于2005年破格晋升为法学教授。

在司法实践中,龙大轩亲身经历一起案件让自己深受触动:一个小偷偷窃2000元后仅归还1元,却因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而被检察院不予受理。此事令他深感,立法必须科学,必须适应本土实际。

图片

图片

“传承与推广中华法治文化,乃我毕生之愿。”

龙大轩深谙法律与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强调在立法过程中必须首要思考法律规定的正义性与适应性。他表示,现行法律体系中诸多规定虽借鉴自国外,但学习与借鉴应有所区分,必须确保法律的科学性与本土适应性。

图片

2011年,龙大轩受邀担任央视“法律讲堂”(文史版)栏目主讲嘉宾,自此登上了更高的授课平台。截至目前,他已在央视“法律讲堂”录制并播出《儒家法文化探秘》《中华法文化》《中华法制寻踪》等电视节目200余集,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然而,龙大轩并未满足于现状。他立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百场法文化巡回演讲,将法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更多的人。

他在孟子故里讲述孝道,让现场观众感动落泪;为政府部门讲解清官文化,让公务员们深受触动。

如今,百场演讲的目标早已实现,但他的脚步并未停歇,巡回演讲仍在继续。他以连珠妙语,将法文化传递到每一个人的心坎里。

龙大轩已成为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现代法学》副主编、首届西南政法大学名师、重庆市名师、重庆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以及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法律讲堂”的主讲专家。

图片

图片

他制定了长达十年的“法律通俗化”普及教育计划,致力于通过出版通俗读物、录播通俗视频、打造文化基地等方式,让普通老百姓也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意蕴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