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中华法系》新书正式发布

9月23日上午,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龙大轩教授新著《重新认识中华法系》正式发布。新书发布座谈会在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承科普基地举行。该书曾入选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龙大轩教授和项目研究人员长期致力于中华法系相关重要问题研究集体智慧的结晶。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樊伟出席新书发布活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法律讲堂》栏目制片人陈德鸿等受邀参加。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党委书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承科普基地主任张渝主持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承科普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行政法学院教授龙大轩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承传播领域的实务专家和学校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会上,与会人员围绕挖掘中华法系经验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举措,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文化自信等话题展开。

据《重新认识中华法系》作者龙大轩教授介绍,该书是综合百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中华法系进行的重新认识,系统论证了中华法系不同发展时段的主要体系结构,对中华法系的研究范式、体制流变、精神特质、时代价值等重要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认识,提出了许多富有洞见的理论和观点。

中华法系是以律令为中心的法律系统吗?“诸法合体”是中华法系的形式特征吗?中华法系真是一套不具有确定性的“卡迪式”法律体系吗?谈及写作缘由,龙大轩教授表示,自20世纪以来,学界关于中华法系的研究不绝于史,相关论著云涌风飞,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仔细爬梳百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其中难免有遗珠之憾、可商之论。他认为法系研究应该注重法律内在的文化基因问题,这是尤为紧要的事。

那么,是什么样的文化基因使得中华法系变得“长寿”,如何将这样的基因传承到当代法律系统中来?龙大轩教授及其团队成员认为,要解答这些学术疑问,“重新认识中华法系”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龙大轩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就上述问题进行反思,在《重新认识中华法系》中形成了一些新观点:中华法系的渊源流变三段论;中华法系以“和合”为总体特征;“仁”为中华法系的文化基因。

该书认为中华法系是一套涵盖古代中国法律之制度、思想和文化的知识体系,历经夏、商、西周的“礼·刑”时代,春秋战国、秦的“法·律”时代,汉到清朝的“礼法”时代,至清末“西学东渐”方始解体;曾经对日本、朝鲜、安南等国的法制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院长谭宗泽教授表示,龙大轩教授的著作《重新认识中华法系》厘清了中国传统法制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勾勒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整体风貌与核心要义,展现了宽广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史学功底、严密的逻辑思维,为法律史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了解,《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旨在打造国家级高端学术品牌,反映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体现相关学科领域最高水准的学术力作。文库每两年评审一次,2022年度共43所高校65项成果入选,西南政法大学是重庆地区唯一入选成果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