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政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新华社客户端重庆7月20日电(吴恒旭)近日,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冲锋号”“毓秀龙乡”两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来到铜梁区安居古镇开展实践活动,以农旅、文旅融合为切入点,探讨古镇在后疫情时代的发展新思路,助力乡村振兴。

观基层实务,晓乡村发展

观全局,才能把关键。在安居镇政府组织的座谈会上,安居镇负责人向指导老师和成员代表们介绍了安居古镇旅游业和农业融合发展,挖掘铜梁龙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潜力,为农旅新业态赋能情况。在调研“原乡小艾”艾草基地中,实践团参观了艾草生产包装线,了解基地生产销售的艾条、艾草精油、艾草芯枕头等特色产品。

图为实践团向安居镇政府赠送书法作品。

实践团调研了解到,安居古镇的经久不衰在于聚焦旅游业,通过挖掘文化因子、培育特色产业、扶持集体经济等方式将农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让古镇经济焕发活力,助力乡村发展。

守文化传统,践先进理念

守传统,才能促创新。在为期3天的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先后参观了刘雪庵先生纪念馆和刘伯承秘密居住遗址,欣赏了龙舞演出,组织开展了“携手共舞谱兴路,齐声同唱贺华章”文艺汇演、街道清扫和垃圾分类宣讲活动。

安居古镇的龙舞演出给实践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水龙沿街舞动,实践团成员们通过泼洒水花的方式与水龙互动,融入到龙舞欢快喜乐的民俗氛围中。据悉,铜梁龙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居古镇十分重视对这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社会实践团将根据安居经验,研究对非遗项目的抢救、发掘、创新、展示、转化模式并积极推广,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听百姓声音,解群众难题

晓民生,才能有实干。7月16日,“毓秀龙乡”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指导老师邱洪敏、樊雪的带领下针对安居镇不同乡村发展状况,来到安居镇四面村、杨乐村、淘河村开展采访调研活动。团队分为两组,分别从生活方式、产业营生、优惠政策、乡村环境治理、乡村旅游项目等方面对村民们进行深度访谈,掌握乡村振兴、农旅融合的实际情况。17日上午,实践团又针对安居古镇不同主体开展访谈,通过采访游客、居民、舞龙团队、基层干部等群体,掌握安居古镇文旅结合的实际进度。

图为“毓秀龙乡”社会实践团第一组队员与四面村基层干部合影。

只有深入基层群众,想民之所想,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用所学回馈社会。“毓秀龙乡”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通过运用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理论知识和社会调查方式方法、数据分析等技术性方法,经过3天采访与观察,深刻感受到了乡村的日新月异,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和阻碍,如疫情下如何保持古镇旅游业活力?如何创新农旅融合形式并发挥各自优势……实践团将结合获取的信息,运用专业所学,通过后期科研探索,为安居镇的发展提出符合乡村振兴时代要求,结合安居文化特点的新思路。

汇青春之力,助乡村振兴

近年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高度重视“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注意结合时代要求和社会现实需要,发挥好“社会课堂”的育人功能。本次“三下乡”活动还协同学校社团“社会调查中心”,组成了本科生、研究生学生骨干的高水平队伍,形成了安排紧凑、活动丰富、重点突出的实操性方案,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基层一线,助力乡村振兴等活动目的。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安居古镇合影。

为期3天的“三下乡”活动中,团员们顶着炎炎烈日,走访调查乡村振兴情况,积极思考安居古镇发展优势与困境,并提出下一步发展建议,展现出青年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应有的使命和担当。实践团学生负责人彭上轩表示:“实践团将充分发挥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专业优势,汇集青春之力,为安居古镇乡村振兴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