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 看重庆这所高校如何发力

东盟英才博士学位授位仪式在西南政法大学举行。新华网发

新华网重庆12月1日电(陈雨)日前,一场特殊博士学位授位仪式在西南政法大学举行。17名来自柬埔寨、缅甸等国的博士生,在该校被授予博士学位。

这些外籍博士生能够在重庆完成学业,得益于“订单式”东盟英才博士学位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培养30余名博士。

近年来,西南政法大学聚焦精准服务国家战略,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智库研究等方面入手,探索以实践为导向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模式。

“西政以精准服务‘中国-东盟法治合作’需求、精准服务‘海外利益安全’需求、精准服务‘人权事业’需求、精准服务‘涉外争端解决’需求为导向,积极打造涉外法学教育新高地。”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表示。

以“新国际法学”加强学科建设

近年来,西南政法大学推进传统“国际法学”学科升级转型和创新发展,在传统的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基础上,不断拓展国际法研究领域和方向。

“根据涉外法治人才需求,我们适时增加了国际海洋法、国际争端解决制度、国际人权法、国际投资法、WTO法、国际贸易规则、国际能源法、国际军事法、国际组织法等。”林维表示,这使得国际法学教育方向更加聚焦。

此外,在西南政法大学,以学科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新国际法”成为学科建设新趋势。西南政法大学积极依托学校法学、新闻传播学、国家安全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启动了区域国别法学交叉二级学科论证与设置工作。

西南政法大学还积极组建全国首个国家安全学院,开办全国首个海外利益保护方向实验班,并研发“法学+侦查学+国家安全学”三合一课程体系。

以实践导向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11月5日,在西南政法大学毓才楼一楼报告厅里,一场涉外模拟法庭比赛正在上演。控辩双方在激烈交锋中,比拼的不仅是法律知识,还有高超的外语水平。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语言是实战的第一关。近年来,西南政法大学先后与四川外国语大学合作创办了“法学+法语”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在全国率先创办“法学+英语”双学士学位项目,并分别与英国考文垂大学、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建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不久前,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案例选》入选“2023年‘一带一路’出版合作版权输出典型案例”,这也是入选案例中唯一一部法律类图书。近年来,西南政法大学编纂完成的《英汉法律用语大辞典》(第2版),系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完整的大型英汉法律用语大辞典;翻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英文版)成为收录美国著名法律期刊全文数据库“HeinOnline”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唯一英文译本。

为增强涉外法治人才的实战技能,西南政法大学还积极构建WTO法律实务、国际投资法律实务、WTO模拟法庭技巧与辩论等课程的专业教学模块,并创新以“PCTM”(“纯粹案例教学法”)为代表的一批教学方法。

“下一步,学校将积极引入法院、律所、仲裁等涉外优质实践教学资源,通过推荐更多学生到国际机构实习,以赛带训、模拟虚仿、就业前置等途径,锻炼学生涉外法务实战能力。”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岳彩申表示。

西南政法大学召开涉外法治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专题会。新华网发

以智库平台讲好法治故事

涉外法治人才是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实践者,更是讲好法治故事的传播者。近年来,西南政法大学积极建设智库、科研平台,推进以服务国家涉外法治战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队伍建设。

2012年,西南政法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成立人权研究院。该学院多次亮相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大会等国际舞台,积极参与或承办“北京人权论坛”“南南人权论坛”“反恐、去极端化与人权保障”国际研讨会等国际会议。

西南政法大学还重点将法语、西班牙语等联合国官方语言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常用的阿拉伯语作为第一外语,实现特定语言与法律知识的直接对接。

在服务“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重大战略方面,西南政法大学通过设立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东盟法治研究院)积极开展对东盟等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法律政策研究、法治人才培养,积极推动法治交流合作,以法治方式服务共建“一带一路”。

“截至目前,学校坚持‘通专结合’的培养路径,已累计培养各层次各类别涉外法治人才3000余人。” 11月30日,涉外法治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专题会在西南政法大学召开。学校党委书记樊伟表示,下一步,西南政法大学将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对接多层次多领域涉外法治人才需求,围绕“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海外利益保护等涉外法治领域,一方面通过开设试点班、实验班、“法学+”双学位培养项目等方式,加大亟需领域紧缺人才供给力度;另一方面,继续深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形成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西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