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证据科学博士生博士后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西政网讯  11月2-3日,第四届全国证据科学博士生博士后学术论坛在西南政法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主办,《证据科学》杂志、教育部证据科学课程虚拟教研室、重罪检察证据分析研究基地、智慧司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庆高校刑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协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30位博士生、博士后作了主题报告,17位专家学者进行了论文点评,共80余人参加了本届论坛。

1.jpg

活动现场   (图源:刑事侦查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胡尔贵教授致开幕辞,他指出,证据制度的现代化对于中国法治进程至关重要。全国证据科学博士生博士后学术论坛肩负着促进学术交流、激发创新思维、培育青年才俊的重要使命。他期望各位参会者能借此机会深化对证据科学、法庭科学及证据法学的理解,加强跨学科合作交流,促进证据科学领域的繁荣发展。

2.jpg

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胡尔贵教授   (图源:刑事侦查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旭教授致开幕辞,她强调,证据科学是法学、工学、医学、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进行跨学科知识、方法等内容的深度整合。她希望本次论坛能为各位青年学者提供深入交流的平台,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证据科学领域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jpg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旭教授   (图源:刑事侦查学院)

论坛开幕式由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院长梁坤教授主持。

315cd27badae43329bbaae933a47987a.jpg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院长梁坤教授   (图源:刑事侦查学院)

11月2日,论坛聚焦于证据法基础理论、司法证明问题、法庭科学、刑事诉讼程序与证据问题四个主题。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主讲人就证据法基础理论、法定证据种类、似真性理论模式的起源与发展、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相似事实证据的证明功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主题发言结束后,评议专家从法定证据种类、古代司法证明史、指纹形态学分析、网络空间侦查理论、证据推理似然比等角度与报告人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

11月3日,论坛将视野转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证据问题、民事与行政问题。与会报告人就刑事侦查中的测谎模式、电子数据完整性的功能扩张及背后的潜在风险、证据审查认定的双重偏差、民事抽样证明的规则架构等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在评议环节中,各位专家从文献补充、题目精炼、样本审查、研究方向等角度对各发言人的汇报进行了详细点评。

闭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杨俊丽主持。

5.jpg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杨俊丽   (图源:刑事侦查学院)

颁奖环节,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副院长黄锐教授宣读了本届全国证据科学博士生博士后学术论坛的获奖名单,梁坤教授、张中教授、张翠玲教授为获奖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

西南政法大学智能司法研究院院长张翠玲教授与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中教授对本届全国证据科学博士生博士后学术论坛进行总结发言。

6.jpg

西南政法大学智能司法研究院院长张翠玲教授   (图源:刑事侦查学院)

张翠玲教授充分肯定了会议内容的丰富性,她指出证据科学与法庭科学具有交叉性,无论是法律领域还是技术领域,都应当加强沟通与交流。本次学术论坛对于促进人才发展、推动学术资源共享起到的重要作用。

7.jpg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中教授   (图源:刑事侦查学院)

张中教授向主办方及与会的专家学者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本届论坛在论文结构、选题新颖性以及资料丰富度等方面均有显著进步。他鼓励青年学者敢于创新、大胆尝试,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当前的研究,不断推动学术进步,为国家法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四届“全国证据科学博士博士后学术论坛”圆满落幕。

8.jpg

集体合照   (图源:刑事侦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