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流课程《刑法学总论》召开本学期教学助理培训会

  西政网讯为进一步推进“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刑法学总论》建设,贯彻落实改革行课方案,规范和统一全校《刑法学总论》教学助理工作,迎接2023年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国家一流课程《刑法学总论》课程管理团队于2月27日下午,在敬业楼3001会议室召开了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全校本科《刑法学总论》课程教学助理培训会。培训会由课程管理团队秘书唐韵老师主持,课程负责人石经海教授、管理团队教师杨红梅、教学助理总协调人魏艺山(2021级刑法硕士研究生)和本课程全校43个教学班的在校教学助理出席了会议。

会议现场  (图片来源  法学院)

  首先,唐韵老师为教学助理们介绍了教学管理团队成员及分工,并围绕《〈刑法学总论〉课程施行方案》和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使用方法等展开细致讲解,并邀请了往届教学助理分享了助理工作经验。随后,大家就其中的疑惑进行了交流。

  最后,课程负责人石经海教授为教学助理们解读了《〈刑法学总论〉课程施行方案》的设计理念和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指出,《刑法学总论》作为首批国家线下一流课程,已进入到建设的重点“攻坚”阶段,需要在规范课程建设、体现改革理念、实现“学生学习主体”、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希望助理们,消化好改革的行课方案、熟悉平时考核规则、做好行课方案的解释与运行工作,既规范课改秩序,又做好课程改革和授课教师的助手。同时,希望大家不要只是为了做好助理而做助理,尽可能借机查找自己刑法学的基础知识短板,提升自己的刑法基本理论功底,并有意识地将此工作作为一次教学实践活动。

  另据悉,《刑法学》是西南政法大学的传统优势课程。自1952年8月西南革命人民大学政法系筹建西南政法学院刑法学科至今,本课程历任学科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建为重庆市精品课程(2004年)、重庆市精品资源共享课(2013年)、重庆市精品视频公开课(2014年)、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2015年)、教育部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和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

  《刑法学总论》课程,是2018年为响应国家“金课”建设,开始探索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我国新时期本科教学普遍存在的课程思政未能融合、学生学习不够投入、教师教学不够敬业、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等突出问题,基于“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育人”的课程思政理念、“有效过程学习”的学生学习主体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潜心教书育人理念和“问题导向”的靶向教育理念,将“课程思政”“专业思维”“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核心要素融入全部教学内容和任务中,并分流到“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上交流解惑-课后总结提升”方式方法,以“集体备课”“团队管理”“扣分制考核”措施保障其有效完成。在以上模式中,学生始终是教学任务的完成主体(教师只是主导者),并使“教学互动”贯穿“课前-课上-课后”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其中,在课前,学生需将那些基础性内容消化吸收掉;在课上,教师主要交流解惑那些学生有疑惑,或教师认为是重难点或需拓展的内容;在课后,学生需就每次课进行总结,梳理本次课的收获与尚存在的疑惑,提出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师据此予以评估自己教学效果和对此予以集体答疑。为保障以上要求的有效实现,采取了强有力的“全过程集体备课”“多层级教学管理”“扣分制过程考核”等措施,确保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投入、教学效果、教学方案等落到实处。

  以上课程改革,在2018年立项的《刑法学总论》校级重大课改项目基础上,首先于2019年在法学院6个教学班试点运行,随后于2020年(疫情期间)在全校24个教学班(30-110人)、于2021年在全校48个教学班(30-70人)中全面推开,并于2021年下学期推广应用到全校《刑法学分论》的教学。如今,经过3年多的课程探索与实践,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而且还促进了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和学风的提升,并附带解决了课堂教学课时不足等问题。在本学期,《刑法学总论》的改革建设继续在全校43个教学班同时进行,希望在学校、学院的领导下,在全体教师、同学和管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其创新建设能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