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李友根教授做客中国经济法治大讲堂

西政网讯  11月23日下午,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法学院李友根教授做客中国经济法治大讲堂,在西南政法大学敬业楼6029会议室,开展了一场主题为“法律如何回应科技的挑战——基于外国判例的考察”的讲座。讲座由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肖顺武教授主持,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张波副院长、万江教授、马勇副教授、杨文明副教授、朱战威老师、钟颖老师等嘉宾参与了与谈。来自各学院的部分本硕博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1.主讲内容

主讲人李友根教授进行讲授 (图源:经济法学院)

在主讲环节,李友根教授首先从美国宪法及宪法条款的解释方面,谈论了宪法如何回应科技的挑战。他划分了三个类型:旧类型与新技术、旧规则与新产品和旧教义与新场景。其次,李友根教授从美国制定法的发展与技术变迁方面,谈论了法律如何回应科技的挑战。通过对美国1888年固特异橡胶公司案等案例进行讲解分析,总结出了自己的结论:新技术的挑战并不必然摧毁旧制度。既有制度回应新挑战的可能空间有以下方面:一是旧制度的新解读;二是僵化规则的松动;三是既有制度的适用;四是变迁历程的总结;五是用尽解释论。最后,李友根教授从美国普通法方面,谈论了法律如何回应科技的挑战。他认为,对平台的规制要符合市场规律,要具有正当性地论证,否则市场主体就会用各种方式博弈,从而产生消极效果。

2.深入探讨

随后,与谈人纷纷就自己的问题与见解与李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诸多具有挑战性和前瞻性的问题。肖顺武教授认为李教授基于外国判例,考察法律和技术的互动进程,将宏大的理论与精细的分析结合得非常精妙。万江教授十分认可李教授提到的“用尽解释论”,认为我们应当对既有的法律制度穷尽解释,否则会造成大量立法资源的浪费。杨文明副教授结合自己参与立法的体会,谈论了对法律科技的认识,并就法律和人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钟颖老师提出在今后的研究当中,要多注意经济法的司法理论,以提升经济法研究的说理性及可信度。张波副院长结合民营经济促进法,强调了经济法的引导性和激励性。朱战威老师提出了,在研究科技与法律科技的主题下,案例分析方法与传统的案例分析方法是否存在不同的疑问。马勇副教授在法律如何回应科技的挑战的主题背景下,分享了自己对案例群的学习感悟。同学们也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若干问题向李教授请教。

肖顺武教授主持讲座 (图源:经济法学院)

3.总结感谢

最后,李友根教授对与谈嘉宾们、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应。主持人肖顺武教授对李友根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进行了简单总结并表示感谢。本次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对于法律如何回应科技的挑战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思考,启发了同学们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相关法律问题,为夯实法学理论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经济法治大讲堂合影 (图源:经济法学院)